淘金记1925

喜剧片美国1925

主演:查理·卓别林,马克·斯旺,汤姆·默里,亨利·伯格曼,Malcolm Waite,乔治亚·黑尔,Jack Adams,Sam Allen,Harry Arras,艾伯特·奥斯汀,Marta Belfort,George Brock,海尼·康克林,凯·德利斯,James Dime,Leon Farey,Charles Force,J.C. Fowler,阿尔·欧内斯特·加西亚,Inez Gomez,希德·格鲁曼,丽塔·格雷,雷·格雷,F.F. Guenste,Jack Herrick,George Holt,

导演:查理·卓别林

播放地址

 剧照

淘金记1925 剧照 NO.1淘金记1925 剧照 NO.2淘金记1925 剧照 NO.3淘金记1925 剧照 NO.4淘金记1925 剧照 NO.5淘金记1925 剧照 NO.6淘金记1925 剧照 NO.13淘金记1925 剧照 NO.14淘金记1925 剧照 NO.15淘金记1925 剧照 NO.16淘金记1925 剧照 NO.17淘金记1925 剧照 NO.18淘金记1925 剧照 NO.19淘金记192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8:44

详细剧情

  流浪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饰)随队伍来到阿拉斯加淘金。他在一间小木屋里碰见了通缉犯拉逊,接着淘金人吉姆也闯进来,并抢走了拉逊的枪。拉逊出去找食物时发现了吉姆正在开发的金矿,于是他没回木屋。小木屋里,饥肠辘辘的查理煮了皮鞋充饥,饿的神智恍惚的吉姆却把查理想象成火鸡追杀。突然,一头熊撞进来,两人一起把熊打死,饱餐之后分道扬镳。吉姆发现了拉逊占了自己的金矿坑,拉逊将他打昏,不料却在逃跑时掉下深谷。  查理在小镇邂逅舞女乔治亚(乔治亚·黑尔 Georgia Hale 饰),帮她摆脱暴发户的骚扰。第二次又巧遇她时,查理邀她除夕共餐,但是乔治亚爽约了,失落的查理只能在幻梦中为她表演舞蹈。被打成失忆的吉姆在镇上重遇查理,他请查理帮他一起找金矿。两人回到小木屋,却被大风雪吹落下了万丈深渊。醒来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金矿正在身边。查理与吉姆淘金成功,在回乡的船上遇见困顿的乔治亚。在新闻记者的镜头前,查理与乔治亚亲密拥抱。

 长篇影评

 1 )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在默片时代,演员们无法通过口吐莲花来传达表演意图,只能把情感和思想透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外化,从而弥补那时的电影这门艺术的无声的“缺点”。 因此,在默片时期,有些喜剧演员便始终只是一味踢打胡闹,其塑造的人物没有任何重要的性格特征,噱头庸俗无聊,除了刻意引人发笑外没有其他作用。
    而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影手段,最大限度地把喜剧从舞台或杂技场的时空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些落入俗套的喜剧片电影工作者们的名字和影片只在观众视野中蜻蜓点水般出现了一瞬便消失了,而卓别林却名留青史,他的鼎鼎大名不仅在电影圈中广为流传,连普罗大众也被他的影片吸引着。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说的那样:“尽管夏尔洛是在游艺场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但他却不去取媚观众,而将喜剧净化了。他对简洁和有效的要求,使嚎头尽可能地简练到明白易懂。”
    在卓别林的影片中,话语向来是用手势、动作来代替的,比如《淘金记》中,他没有用字幕来表达他因女主角及其闺蜜们的来访而如何如何开心,而是用叉子叉住了两块面包在桌子上来了那段著名的 “面包舞”。今年三月,著名香港导演杜琪峰携他的金牌编剧韦家辉奉献给内地观众的“北上”之作《单身男女》中,高圆圆就来了这样一段类似的舞蹈,不知杜琪峰是否有向大师致敬的意图,如果是的话,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次致敬是失败的,非但没有达到卓别林的效果,反而给人带来了女主角刻意“卖萌未遂”的嫌疑。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能说明卓别林的滑稽美学没有为一些伟大的作品提供灵感,比如说,在费里尼的《大路》及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里,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卓别林对其他电影大师带来的影响。
    谈到卓别林的时候,我们不免会用到一句“笑中带泪”,在他的影片中,喜剧和悲剧的成份就是这样趋向混合,不容质疑的是,除了滑稽效果的营造之外,卓别林艺术的伟大是和他的现实主义的深邃紧密相联的。
    另外,卓别林总是通过精心构思的夸张的表情和手势,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和独特的个性。在他的《淘金记》中,一顿菲薄的饭菜被当做一餐珍馐,卓别林改造了靴子、鞋钉和鞋带的真实属性,找到了它们与鱼、鸡骨头和通心粉的共同之处,这恰好与爱因汉姆推崇的隐喻性的表现法不谋而合,因此,在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中,卓别林便成为了他列举“内心化”表演的最佳范例。
    所以说,卓别林的喜剧,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通过深入体验生活之后用喜剧形式表达的自己关于现实的思考,也许这也与卓别林童年的经历有关,他儿时就曾为了帮母亲“救场”而登上过舞台,从此便开始了演艺生涯。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儿时发生的事情,将会对TA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引申开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电影导演的作品也总会渗透着自己生活经历甚至学历背景,这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不要一味听信所谓“导演阐述”,因为导演是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自觉地说谎的,看导演的成长经历及其另外的影片才是最靠谱的事。
 

 2 ) 再看卓别林,原来笑声是为了掩盖苦涩

我大概从几岁开始,才知道卓别林这个人?

印象真的模糊,部分童年记忆是来自我家楼上的三叔家。在某年回来过春节时,三叔带回来一大盒的卓别林经典全集。我记得封面是黑白的。

当时的影像媒介还是VCD,他家也装了影碟机。也不知道三叔在当年春节,为何选择了卓别林全套影集,可能是因为封面写着喜剧,老少咸宜,适合阖家收看。

一盒卓别林里边,有很多卓别林,什么《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等,分成一张一张的碟。

我们小朋友兴冲冲围在一堆,小心翼翼将它放进碟机。那是第一次遇见卓别林。

当时的电视机还是有着大屁股,小荧幕方方正正,四比三的比例。荧幕上开始出现一个小小的人,嘴上有一撇胡子,鞋永远不合穿。没有对白,只有出奇夸张的动作行为。

由于讲述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小城孩子而言,不仅空间太陌生,时间也隔得太遥远。更多时候,我根本看不懂里面的工厂,里面的酒吧,里面的街道。

也由于是黑白电影,当时看两眼就觉得无趣,甚至觉得电视上这个人滑稽做作,过于夸张,实在无法引起共鸣。当然也有一些很好笑的情节,但你若要问是什么,我又确实大脑一片模糊。

小时候更多是带着一种落寞的情绪看着卓别林。

每逢春节,我家一定会有大人(也就是父母)吵架或冷战。每年我爸回家一次,我的童年噩梦就多一次。吵架简直成了我家过年时特有的传统习俗。

家在五楼,就会变得静悄悄、冷飕飕,没有一点年味,妈妈永远不愉快地躺在卧室床上,眼睛红肿肿,沉默不语。整个五楼是阴暗的。

我们家没有陌生人的邻居,整个家族住在一栋自建楼。三叔家和大伯家分别住在六、七楼。

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只需要再走上一层楼,进屋便完全不同的气氛。有可以并排坐在客厅沙发却不吵架的父母,桌面上放着苹果、橘子、瓜子。他们谈着家长里短、相亲安排,堂弟堂哥争着遥控器,堂姐在房间听TWINS。

我只需要融入其中一个,就可以暂时忘却楼下尴尬的家庭。哪怕对卓别林无感,也丝毫不妨碍我坐在一旁,假装是他们的家庭成员,和气融融看着电视机。

好多年的春节都是这样过来的。

到了再后来,我们慢慢长大,读初中、高中,开始听陈奕迅、周杰伦,看成龙电影,看刘德华电影。卓别林的影碟后来也再没在三叔家看见过,不知被遗忘在哪个角落。或许早已当垃圾扔走。

前些天买了北影教授戴锦华的线上课程《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时刻》,隔了一段时间,再次拿出来听,做笔记。

真的有在边听边记笔记

她谈到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是唯一一个人类能够目睹它诞生的艺术。

世界六大艺术:绘画、戏剧、建筑、舞蹈、音乐、雕塑、文学。而电影的诞生,承载了以上所有艺术,而且只有它是具有完整的相对时空结构。“能同时感受到和看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原来,从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多发现“视觉残留原理”,到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人类对于动态影像的好奇开始源源不绝——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用电影放映机,放了他们拍摄和制作的电影:《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和《水浇园丁》,震撼全世界。

但这时候所谓的电影,也只是一个定机位,拍摄现实中的画面,没有叙事设计,没有剪切,基本等于记录模式。

载入史册的《火车进站》画面

卢米埃尔兄弟被后世称为“电影之父”,因为他们发明的电影摄放机器,给今天的电影制作放映提供了最早的机械基础和物质基础。

但这个所谓“电影之父”的称号究竟花落谁家,也存在争议。因为还有另一个影响到今日电影发展的人物:法国木偶剧老板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他发现了电影摄放机器的潜在商机,如果用这机器拍摄木偶剧,就可以达到循环播放的效果,就能以更低成本获取更高利润。

“就是这次精明的商业考量,让电影与叙事相遇。”

此后,梅里爱不满足于记录木偶剧,而开始制作各类电影,最著名的有《月球旅行记》。

不知不觉,电影历史的巨轮走到了默片时代,当时对于镜头设计、画面剪辑,已经有了更为熟悉的运作和物质基础,人类的想象力变得无穷大。当时人才辈出,最引人瞩目的就有卓别林这个人。

和很多大人物一样,他有个不幸的童年。卓别林1889年出生,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酗酒离婚,父亲在卓别林12岁时身亡,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他和几个孩子流离失所,在颠簸中成长。直到在17岁为了打工进入戏团,卓别林的凄惨经历,为他的演绎带去了源源不绝的灵感,不久后他一炮成名。

我再看1925年上映的《淘金记》(The Gold Rush),由卓别林执导,编剧及主演。1992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07年,被美国电影学会列入“百年百大电影”名单。

这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电影。不记得童年时有否看过,反正是没了印象。

《淘金记》电影海报

故事很简单,在淘金潮的年代里,卓别林在天寒地冻的屋子里遇到同是来淘金的伙伴,大家忍饥挨饿,最后分头而走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想在国内看《淘金记》,真不简单。翻遍大小网站,都找不到原版,有且只有后期加上同期声配音的版本,那默片意义何在?

最后我还是得爬梯子,才在油管找到了1925年的原始版本——没有同期声,只有一幕幕的对白提示,观众必须关注着他们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猜测人物的故事,和随后的剧情走向。

我想这是默片不多的一个独特魅力,它更考验那个年代之下的演员功力,还有剧本的连贯性,能给观众带去的惊喜。那个年代,没有如今发达先进的拍摄技巧,很多看上去惊险的镜头,都是卓别林通过借位、透视来达到那样的效果。

出现在正片里的惊险镜头

其实是通过借位来实现效果

在《淘金记》里,为了寻找金子,卓别林忍饥挨饿,不得不将皮鞋当成牛排,当着伙伴的面举起刀叉津津有味吃起来。饿到发晕,他的同伴甚至出现幻觉,将卓别林当成肥大的鸡肉,开始将他追杀。

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精湛的演技,他将窘迫和坚强演得恰到好处,小人物为了生存的忍让在他的诠释之下,没有苦味,只有乐趣。

离开淘金区,卓别林的破礼帽、旧礼服、肥大的鞋子、永远不离手的拐杖、八字步,将他显得一身寒酸,和皮草加身、陷于纸醉金迷的男男女女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众目睽睽之下,他又闹了很多笑话,但他不在乎,眼里只有为了逃避男友而主动邀请他跳舞的Georgia。

但他始终是孤独的,不断被遗忘,被抛弃。在新年之夜,轻率地承诺过会跟他一起度过的Georgia,也忙着在酒吧和众人欢乐。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主人公再可爱,再坚强,也改不了孤独的命运。我常常觉得,判断一个电影是否好看、令人深刻,其中一个度量便是它是否把最美好的事物、情感,撕得烂碎、展示给观众,又不失矫情造作。

卓别林的电影也大多是这般,他用自己的不幸,带给人们欢乐。只有众人刺耳的笑声衬托,才能假装这不只是一个可怜虫所承受的命运。

说到这里,我忽然记得小时候大家围坐看卓别林时,他们笑,我也会跟着笑。可能当时这个笑,也仅为了合群罢了。

我好羡慕他们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氛围,跟着一起笑,或许可以假装我也是他们家的一分子,而不是来自楼下的春节孤儿。

影片的最后,有一句话差点让我落泪。

卓别林最后和伙伴找到了金矿,成为了富翁,穿上了高级西服和光滑皮鞋,在邮轮上坐着头等舱。随访的新闻记者问他,能否再穿多一次那套落魄滑稽的服装拍照。他欣然同意。

在准备换装的房间里,放着一张简陋的照片,照片里的人是Georgia。卓别林看着相框,没有说话。但下一幕忽然出现了一句对白。我猜想,那是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句话。

“Everthing but Georgia.”

如今什么都有,

但少了最让你感到被爱的人。

-

后记:卓别林是绝世才子,也是风流浪子。他所演绎的电影形象多数是纯情与忠诚,而关于他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世人赞颂他的“专一”:无论处于什么年纪,只钟情于年轻女子。有人将他这个情结归结为童年时期的缺爱。在影坛几十年的漂泊,他饱尝荣光与唾骂,他用电影讽刺上流社会,与无数女子谈情说爱,拒绝与犹太分子握手,曾一度被美国政府取消居留权,返回伦敦。

对他的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他晚年写的自传。

在浮华褪去的晚年,70岁的卓别林,写了这样一首诗赠与自己:

《当我开始爱自己》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found that anguish and emotional suffering are only warning signs that I was living against my own truth. Today, I know, this is AUTHENTICITY.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发现愤怒和情感的折磨只不过是些警告的信号,提醒我已经违背了真实的自己。今天,我知道了,这就是真诚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understood how much it can offend somebody if I try to force my desires on this person, even though I knew the time was not right and the person was not ready for it, and even though this person was me. Today I call it RESPECT.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明白了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一个人是多么的冒犯,即便我知道只是时机不对而且这个人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即便这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管这叫做尊重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stopped craving for a different life, and I could see that everything that surrounded me was inviting me to grow. Today I call it MATURITY.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停下来不再去渴求与现在不一样的生活,我开始能够看到:围绕在我身边的一切,都是在邀请我成长。今天我管这叫做成熟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understood that at any circumstance, I am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and everything happens at the exactly right moment. So I could be calm. Today I call it SELF-CONFIDENCE.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明白了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是恰逢其时其地,并且一起发生得刚刚好。因此我得以从容不迫。今天我管这叫自信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quit stealing my own time, and I stopped designing huge projects for the future. Today, I only do what brings me joy and happiness, things I love to do and that make my heart cheer, and I do them in my own way and in my own rhythm. Today I call it SIMPLICITY.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想再偷走自己的时间,我停下来不再去为将来构想庞大的计划。今天,我只做那些能带给我快乐与幸福的事情,那些我热爱并且能让我心为之欢呼的事情,并且只用我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去做这些事情。今天我管这叫做简单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freed myself of anything that is no good for my health – food, people, things, situations, and everything that drew me down and away from myself. At first I called this attitude a healthy egoism. Today I know it is LOVE OF ONESELF.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把自己从一切对自己健康不利的东西中解放出来——食物、人、事物、局面, 以及一切会把自己拉下来并且远离我真正自己的东西。起初,我管这种态度叫做好的利己主义。今天我管这叫做对自己的爱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quit trying to always be right, and ever since I was wrong less of the time. Today I discovered that is MODESTY.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想再尝试做一个永远正确的人,而从那以后,我犯的错误却越来越少。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refused to go on living in the past and worrying about the future. Now, I only live for the moment, where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Today I live each day, day by day, and I call it FULFILLMENT.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拒绝继续活在过去,拒绝继续焦虑未来。现在,我只活在当下这一刻,这万物生发的刹那。今天,我活在每一天,一天又一天,我管这叫做真正的活着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recognized that my mind can disturb me and it can make me sick. But as I connected it to my heart, my mind became a valuable ally. Today I call this connection WISDOM OF THE HEART.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认识到我的头脑会干扰我,它可能会让我生病。但是当我把头脑与心灵相连接,它变成了心灵的宝贵盟友。今天,我管这管连接叫做心灵的智慧

We no longer need to fear arguments, confrontations or any kind of problems with ourselves or others. Even stars collide, and out of their crashing new worlds are born. Today I know THAT IS LIFE.

我们不需要再害怕与自己和他人的争论、对抗或任何问题。即便是星辰也会碰撞,而新世界就在这碰撞后的分崩离析中诞生。今天我知道了,这就是生命。

 3 ) 笑中带泪《淘金记》:只有捱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过去的苦难才能成为一种笑谈

又看了一遍《淘金记》,里面的故事看来,依然那么经典,大师不愧是大师,一部电影可以有那么多引人发笑的情节和剧情。就好像一个淘金者回过头来在讲述自己过去的冒险经历,只不过是带着一丝戏谑和搞笑去再现当时淘金者的生活。

机智的割绳动作

影片虽然反映的是饥寒交迫的悲惨淘金史,但是整个剧情却是让人忍俊不禁。

卓别林太逗了,跳舞的时候腰带掉了,情急之中摸到一根绳子用来把裤子给系上,被狗拽倒后才发现那是栓狗的绳子,于是在尴尬中又急忙抓过别人的手和手上的工具刀,顺手把腰上的栓狗绳割断了,这一连串动作流畅又自然,不仅他身边的乔其亚笑起来,让观众也忍不住为他的机智叫绝。

摘冰溜子手到擒来

在冰冷的小木屋里起来,小不点第一个动作是爬上凳子,摘下屋顶结冰的冰溜子放壶里准备烧水,灵巧又熟练,好像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一样。反映出角色小不点对严酷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觉得他勤劳机灵又可爱。

被一阵风似的给拽走了

大吉姆在酒吧找到小不点的时候,小不点忙着向心爱的女孩诉衷肠,被大吉姆风也似的一把拽走了,这段很逗,后来的好多卡通动画里都有这种画面。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电影充满了他的奇思妙想和幽默灵感。

狗熊救了命

最惨的情节是俩人被暴风雪困在木屋里,大吉姆饿得眼都绿了,“不管你是不是鸡,你看上去很好吃!”眼看就要吃了小不点,发生惨绝人寰的悲剧的时候,一只大狗熊出现了。机灵的小不点打死了狗熊,解除了这场危机。

小不点叫大吉姆去扛狗熊,自己动作麻溜的准备餐具的时候,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又笑又哭。小不点差点死于饥饿,或者被饥饿的大吉姆吃掉,这时候小不点急急的准备着餐具,简直就象是指挥家在指挥一曲胜利的凯歌 ,庆祝自己的死里逃生,小不点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绝处逢生,逃过了饥饿和人性泯灭的一刻,度过了最惊险的一关,他没有责备大吉姆差点吃了他,却是准备好两个人进餐,他知道饥饿会让人失去本性,这也正是这部喜剧背后悲惨凝重的一面,大师将沉重化为一场喜剧,泪中带笑,只有捱过了最艰难的那一刻,过去的苦难才能成为一种笑谈。我觉得这是影片的一个高潮,一个最精彩的地方。不起眼的小不点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看似弱小,其实有着勇敢坚韧的品格。

这段惊险的情节,影片的主人公九死一生,已经经过了最严峻的考验,——饥饿与伙伴的背叛,没有什么困难能将打倒他了。

吃皮鞋也要保持优雅的姿势

卓别林把吃皮鞋吃得这么津津有味,像模像样的象在吃一顿大餐的郑重姿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皮鞋的钉子被他象吐鸡骨头一样优雅的放在一边。在绝境中还尽量保持自己的仪态,看了既可笑又心酸,这是一种在极窘迫的处境里也要竭力保持尊严的幽默,正像他的处境虽然明明很穷困潦倒,还要行举帽礼 一样,保持绅士的风度对小不点来说很重要。

可爱的面包舞,对爱情的向往,美好的结局是机灵的小不点成了百万富翁,给观众一个温暖的结尾,虽然吃尽苦头,但终于赢得财富和爱情。

 4 ) 关于默片的表现:以《淘金记》为例

       在我刚开始正儿八经地看电影的那当儿,要是谁跟我说什么“诗意的默片”、“再难重现的黑白片时代”,我就跟谁急。当然我并非技术万能论者,我不会傻到认为《无极》要比《霸王别姬》要好,但是当时的我认为,技术的进步毕竟给电影艺术本身带来了革新,使电影的表现方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精彩。要不然干嘛现在重新发行的默片都要配乐配音呢?甚至要给胶片着色将其变成彩色片呢?

      后来我才渐渐认识到,所谓的“进步”绝不是什么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评价。“变化”一词才是客观的: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等等新电影形式,都不过是电影技术的变化,而并不必然是进步。技术的积累与丰富,并不必然带来艺术表现的“进步”,甚至“进步”一事,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个人喜好不同,对于不同的电影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放在时间轴线上,也就有了进步还是退步的判断。

      卓别林与艾森斯坦们不会比当时的电影商们更为愚蠢,也不会比现在的我们更不懂欣赏电影。他们同样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前景,不仅是商业前景,还有艺术前景。他们知道加入了声音,不仅可以使影院节省雇请乐队的费用,同时确实能够丰富电影的元素。但他们怕的正是这种丰富。他们怕的是在元素丰富了之后,导演对于某一元素的关注会降低,同时元素的引入会破坏默片的简洁明快。初期的有声电影印证了他们的前一点担忧,如《爵士乐手》等电影,由于仅凭“有声”的噱头就能使影院饱满,于是电影本身精彩与否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当仅凭“有声”已不足以吸引观众之时,电影的制作者自然会着力于电影质量,并逐步实现影音的协调,真正发挥有声电影的优势,也便使得有声电影的艺术含量日益上升。鉴之今日,其实3D电影的发展同样如是。现在市场上许多烂片但求以3D一名吸引观众,能起到一时之效,却绝难长久行之。热潮退去,观众变聪明之后,3D电影还是需要落力于其价值本身。到那个时候,3D电影如临其境的优势,才能普遍地和电影的表现结合起来,才会真的出现所谓的3D电影时代。

      而真正优秀的导演,自然会要求电影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元素都尽善尽美,而不会忽视某一元素,反而多元素的融汇会达成默片所难以实现的表达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卓别林们似乎是过虑了。

      但卓别林们的另一个担忧却成为了现实。电影元素丰富了,默片时代也就告终了,默片中独特的美也随之告终了。默片之美,就在于其简洁明快,导演所有的意图,都要通过画面以及画面之间的组合呈现。在同一个画面当中,会赤裸裸地、毫不隐讳地将仅有的几个元素显露无遗。就如在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叙述Little Fellow初到舞厅时的那个镜头:

      远景是在舞厅二楼欢饮的人们,中景是在舞池中拥抱旋转的男女,前景,则是在喧嚣之外,一个人独孤寂寥的Little Fellow,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仿如一张简单而凌厉的黑白摄影,又确确实实像那些我曾十分厌恶的说法:像是一首诗:喧嚣的舞厅/拥抱着欢愉/我在其外。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无需声音,无需色彩。一旦声音与色彩引入,就会危及到这样简洁的画面,这样明快的表达,和在白描画上填上空白,加上色彩一样,实在是大煞风景之事。从这个意义上,声音、色彩的引入,却是在破坏着图像的纯粹。当图像无需担负起所有的表达时,图像语言所本来所应具有的力度能够剩下多少也便堪忧了。

      再以《淘金记》中的面包舞一段为例:

      在除夕夜,Little Fellow想像着和Georgia共进晚餐,并在她面前风趣幽默地表演着面包舞。如果画面是彩色的,那么卓别林雪白的脸部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出,而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被他所表演的面包舞所完全吸引,而难以注意到他脸上那严肃、专注的神情,在整部电影中,滑稽的Little Fellow也仅仅出现了这么一次严肃的神情——在他为心爱之人表演之时。而同样地,引入了音乐的话,可能会增添面包舞的节奏感,但却会夺去观众对卓别林脸上那无声的音乐的注意。

      进而言之,现实不是听到的或者是看到的,现实是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感悟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电影描绘现实的能力越强,其表现现实的能力就越弱,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仅仅是现象的堆砌,或者就拿上面的例子为例,无论电影技术再如何发达,让人们感觉到舞厅的声音、炫影乃至气息,这样确实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却难以让人们感受到Little Fellow内心的孤独与无措。

      艺术表现手段之间是难以存在着所谓的替代关系的,因为彼此的取向是如此不同,效果又难以比较优劣。电影的出现,并不能取代文学的价值。同理,其实有声电影的出现,亦绝难替代默片的价值与作用。但问题在于,电影不仅是一样艺术,还是一样极其耗钱的艺术,而由于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收回更多的利润,因此投资者会的资金会涌入到更高利润的电影形式中,而导致本来在艺术表现上处于平行关系的电影形式出现了逐次的替代。而第一个被替代者,就是这些诗化的无声电影。这无疑是种遗憾:卓别林拍的电影再多,也总有看完的时候,到那时,也只能去看哈七啦。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电影不好,但是有时候总会觉得这样的电影是叫人变得越来越蠢了。默片时代中的电影元素虽少,但又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要观众自行提取的。但现在的电影,都是将种种元素一箩筐地扔给观众,甚至恨不得用画外音直接告诉观众导演想干嘛的。现在的观众也成为了日益丰富的电影元素的被动接受者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看懂《四百击》中最后的那个长镜头的?现在的观影者多半会直接拉动进度条跳过,然后心想这导演傻逼啊,跑就跑呗,这样跟拍有啥意义啊。而全没想到这是导演试图表现安托万逃离的喜悦,因为高兴,所以要跑;还有的却是不知何处是前程的迷惘,因为不知道要跑向何处,所以只能跑。如今的电影节奏越来越快,镜头越来越短,也是这个原因,慢了,长了,观众就要离席了。然后在这样的电影的熏陶下,观众也要变得越来越蠢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啊。

      有图版请看:http://23992900.blogbus.com/logs/85542684.html

 5 ) 卓别林“流浪汉系列”巅峰之作

《淘金记》是卓别林“流浪汉系列”喜剧片走向成熟,迈向巅峰的标志,该片集中体现了这一系列片的所有优点:
1、成功塑造一位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夏尔洛形象,这一人物虽其貌不扬,但他拥有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等可贵的品质,这一人物的塑造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相当成功的
2、创造了一种“含泪的笑”的银幕喜剧样式。片中许多精彩段落,如“小面包舞”,“鸭绒花舞”“煮食皮靴”“悬崖木屋”等,令人发笑,但稍一思考,这些段落中悲哀和无奈又使人笑不起来。
3、该片几乎调动了全部喜剧智慧来表现影片的三个主题:劳动的艰苦,饥饿,贪婪,该片将喜剧与悲剧融为一体,成为J“流浪汉”形象的最佳代表作。
4、被评为美国当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6 ) 一座可识别的里程碑

        不需专门去撸电影史或是导演传记,只要把最基本的电影语言书一过,即可会出卓别林这部作品在电影史上承先启后的意义。
        已知卓别林舞台剧出身,小丑最当行,联系起来即可肯定,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动作都还是很戏剧的。冰原小屋、小镇舞厅、好心人木屋、小镇舞厅、好心人木屋、冰原木屋、轮船,总计就这几处场景,所以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多幕戏剧。在每一幕,都是静止的封闭空间,一如话剧;仅有的街上、野外的段落,其实也是发生在舞厅门前、店面门前、好心人木屋门前,也就是说,并没有运动的镜头。同时,也很容易发现,除小镇舞厅这座稍复杂的公共建筑,有其360度的内景全景以外,两座木屋都只有半边:人物面朝我们,我们只看到的房间的一半—— 戏台上的布景,正是这样。动作方面,情节转折性的动作往往只是一次性的,而坏蛋驱赶夏洛、坏人与大个儿夺枪、夏洛假装冻僵好心人越摇他他装得越僵、大个儿饥饿致幻追逐夏洛……到最后雪原木屋在悬崖之上反复跷跷,大个儿与夏洛在其中折腾,—— 都是一再重复的、夸张的动作,正是这些rounds构成传统喜剧的笑点。
       但是莫以为卓别林就是把自个儿的喜剧,录像下来成了电影而已。举一个例子:夏洛、坏蛋、大个儿和夏洛困守木屋,饿得眼珠子都要陷下去;大个儿提议抓阄,谁摸到的扑克牌点数小谁就出去觅食,说着他就摸出了一个K;夏洛跟着伸手,一看,却是个3。他大怒,把牌一摔,转身背过去,没想到马上坏蛋就摸出个2,他瞅见,大喜,这下没什么心思了。但是从这个3到那个2,连他瞅见到大喜在内,总计10秒钟,放慢镜头看,其实是这样的:摔牌、转身、背对我们、一步跨到床前——我们以为他就要顺势倒在床上了,没想到接着就看到他伸手,——伸手够到墙上挂着的帽子,接着戴上就拂他的袖口,整领子,——这是要出门的节奏。
      这个小小的细节足以令人感动。充分说明了这个小人物,是随时有承担责任的觉悟的,不管情愿不情愿,好运还是倒霉。仅仅几秒钟他的怒火就撤掉,但是并不是不敢不去的怂,——他还在那整衣袖呢。这几秒钟内的精彩内心,是在戏剧里出不来的:只要没有声音、没有台词,只能不显。但是在电影里,卓别林已经意识到电影动作的四两拨千斤。
      虽然影片里的布景之简陋(或者说基本),跟舞台道具没差;但相比绝大多数剧情只发生在一个平面上的戏剧而言,电影里的空间关系就可以发挥得大多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小镇舞厅的楼梯,和轮船上的甲板梯,卓别林场面调度中最经典的一笔。
     小镇舞厅是一个一层半高的空间:地上就是舞厅,楼梯上到夹层,是休息的茶座,Georgia累了就上来休息。从她为了气那个帅比,挑中最怂的夏洛跟她跳舞,完了半是解恨半是逗他的,把头顶掉下、夏洛捡起的花,就送给了夏洛,自己上楼休息,之间还拒绝了帅比又一次的不懈调戏,——从那时起,夏洛同Jack的两次对峙,就都围绕这楼梯。说得更具体些:都发生在这楼梯间门前。第一次是夏洛手捧着鸡毛就当令箭了,守在楼梯口为Georgia挡驾,在楼梯口跟纠缠不休的帅比打架;第二次是Georgia辜负了夏洛准备的盛宴,留了留言条托侍者看到夏洛给他:她在二楼等他,夏洛满舞厅找她,找来找去都不知道在哪,帅比还故意伸腿绊他,——还是在楼梯间门前。最终夏洛是见着了她,但并不是走的楼梯,——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楼梯间里是啥样。显然,楼梯表明,直到这时,Georgia都是高高在上的,而且常规的途径对他也是不开放的。
      但是到了轮船上,就正好一个翻转:夏洛从甲板梯上滑下去摔到甲板上,才被已经卷起铺盖卷回老家的Georgia意外发现。这时俩人身份已经是天差地别。毫不意外的,最后一幕,他,她,男仆,记者,乘务,就都围绕在这爬梯前发生。这爬梯就是他的财富。最后一个圈出镜头,俩人手牵手走上爬梯,the happy ending,令我想起《西北偏北》最后的那个火车钻隧道。当然,希胖那个镜头露骨得多:但你要让查理做,也一样来得。
       这部电影今天再看不免有些老了,但是很值得。尤其虽然胡子、睫毛都很小丑,眼神还是遮不住的。尤其是51:27-34的那一个,击中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
       感谢查理。

 短评

最闪亮的不是黄金,那些善良的人性,才是黑暗中的光。

5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卓别林演技集大成之作。1.吃鞋的那段每次看都要吐了。2.面包舞,一个人的新年夜,两根燃尽的蜡烛。3.喜剧结尾,屌丝逆袭,财色双收,怎知这不是又一场梦?

7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那么多经典的段落和音乐都是这里来的啊,皮鞋原来这么早就有人吃的。。

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木屋被吹到悬崖边上这一段足以封神。随着木屋倾斜,人和物体也不由自主地往右边倒,和巴斯特·基顿在1924年拍的《航海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个年代要想拍出这个效果,其震撼程度不亚于2009年的人看《阿凡达》。还有查理跳出来的一刹那,木屋就掉下了悬崖,衔接得天衣无缝。卓别林大部分电影都是悲剧,这次终于拍了一次喜剧。不过我更宁愿相信查理死在雪山里了,这一切都是他临死前做的梦。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卓别林在默片时代的成就完全超乎我的想象:经典的吃鞋子、面包舞,惊险的木屋坠崖…无论是主题还是技巧都已臻于完美。这也是他最让我心碎的一部流浪汉电影,命运捉弄他,爱情愚弄他,好在他靠巧合逢凶化吉,最后走上人生巅峰。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世界也会报之以善意。这是他的电影告诉我的真谛。

18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9.5;如何像卓別林一樣去愛一個人

20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即便是可怜的流浪汉,卓别林也让他保持着优雅,那只皮鞋吃得好像是只火鸡。小面包舞也很可爱。可如果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作品,为何最后两人还是找到金矿了?大概不想让人们失去生活的希望。

22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作为后世争相效仿的典范,本片的诸多精彩桥段早已无需赘言。他的作品总是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嘲讽社会弊病,以小人物的辛酸影射大时代的悲剧,往往笑中有泪,无奈之间又饱含温情。2012年的第二部电影献给举世无双的喜剧天才,永远的默片之王,集编、导、演、配乐于一身的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

2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我不喜欢夸张的表演,卓别林和周星驰是唯二的例外。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于海南电影节,大东海沙滩放映。围绕在东北快手抖音大小V里的卓别林,好笑又悲情,天才之光抵过寒冷的海浪。

30分钟前
  • 娄知县
  • 力荐

卓别林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为后世所致敬模仿的经典桥段数不胜数:煮食皮鞋、烤鸡幻象、别人打架而枪总指着自己、带狗跳舞、小面包舞、悬崖木屋......发家致富+轮船偶遇的Happy Ending。PS:扯棉絮场景竟比让·维果《操行零分》早了八年!(9.5/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经典 啊 经典 面包舞!!!一直觉得卓别林的电影总是在讽刺社会现实的同时褪不去那一层关于爱情故事的美好和怀念。

39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很想再看一遍无配音版。卓别林真的很懂爱情,一曲小面包舞足以名留青史...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无数个噩梦后,只有卓别林还会给你一个美丽的结局。黑暗让他看到更明亮的光。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那天是誰告訴我喜歡卓別林很俗??? = =我是俗人我怕誰~儘管摩登時代永遠是我心中的第一。但是淘金記也是我最愛的他的作品之一【他的東西你有哪樣是不愛的?

48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依旧有许多开创性的场面:吃皮鞋,面包屋,倾斜的小木屋更是一段伟大的特技表演;遗憾的还是故事的某些地方交代地不清楚,例如Georgia缘何落魄;而Black Larsson的恶有恶报也的确宿命了些。

4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个内心多么孤独的人,才能设计出面包舞这么动人的情节呢?卓别林的眼睛真好看,一个是这部,一个是城市之光,当他用略带哀伤又真诚的眼情凝视着你的时候,没有哪个姑娘不会被他融化吧?新年大家一起合唱友谊地久天长很感动,一夜风流里大家在大巴上合唱空中飞人也是,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桥段。

50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3.5。目前接触到最慢节奏、最沉闷的一部卓别林。而且恕我后生后知后觉,像这种包含较多里程碑桥段(吃皮鞋,悬崖木屋等等)的电影一旦被后人过分复制或效仿,其经典程度基本就和趣味程度达成反比关系了。

53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卓别林开启了黑白旁白片的辉煌,对于早期的电影航程他具有至高无上的贡献。即使在后人来看,里面的种种都是无暇的,他将一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到了极致。那个尴尬的举帽礼成了他作为世人回忆的象征。淘金记,掏出了那个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和梦想

55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力荐

看的72分钟后期配音加字幕版本。开始五分钟实在难以忍受的后期制作,在我关掉音响,挡掉字幕之后这部电影才开始发挥它应有的魅力,喜剧性上完全超越摩登时代,也再一次证明了好电影是完全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四星半,一定找机会看一看95分钟的不带任何后期制作的原版。

56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