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综艺大陆2006

主演:易中天

导演:未知

 剧照

易中天品三国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9-16 10:02

详细剧情

  《易中天品三国》,央视CCTV-10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长篇影评

 1 )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多少豪杰

一个月的陪伴,最终完结,很是不舍。细细想来,收获良多,是这一乱世人才辈出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也是易老师风趣讲解让我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解析与思考启迪。

1.行文逻辑

首先,整部品三国听下来,能浅显了解到一个历史学家的思维逻辑。如《三国志》“《裴送之注》”《史记》etc被当作正史相互参照,从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历史谜团做出判断或是推论。诸子百家,风云人物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中,需持有自己的、坚定的观点,而这份坚定是来自严密的证据以及理智的勇气。其实在听讲的过程,我也有过疑惑。例如人物之间的话语,陈寿如何获得,尤其是某某与某某屋顶密语。(弹幕奇语:陈寿搬着椅子在屋檐下偷听ing🤣)也许不必太过纠结,毕竟,当时的史料新鲜的多。

2.人物感受

之前接触三国,完全是来自三国演义,而学习后发现,真实历史与文学演绎相差甚远,对各个人物的理解让我着实有了180+360xn(n≥∞)的大变革。第一个说的那必须是曹操,其实第二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已经对曹操的印象很有转变,认为他的处事风格很有当世的借鉴意义,而了解完正史,更是十分崇敬。易老师说他是可爱的奸雄,可爱谓之何?我想是敢于突破桎梏,在条框中自由驰骋,好不痛快,任尔东西南北风。而奸雄呢?他是个透彻的理想主义者,心系成就一番霸业。“忘不了荀彧那忧郁的目光”的他,最终未称帝,也正是与他可爱的呼应。跟早年的曹操做朋友(没有生命危险),应是很有趣的,才子文章,风流倜傥,说说笑笑,共图大业。他成功笑,失意笑,他永远站在沧海旁的碣石上,眺望远方,快意人生。

再说诸葛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秉公执法,一个孤独的伟人。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他其实没有那么高的军事才能,相比起来,治国理政他更胜一筹,我的感觉可能有些小“轴”,不是特别灵活(可能是与个人心理落差作祟🤣)他的处事风格很稳,很谨慎,很奉献,所以也很累,蜀国百姓得之甚喜(除了天天打仗之外)。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疯子”——祢衡,的确作死,估计也是恃才傲物导致的,确也证实了“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说的是曹操在大殿上召见他,因为之前他大骂曹操,因此想趁机羞辱祢衡。由头是祢衡欲为大家击鼓,曹操却说需穿特制服装,要求他当堂换上,除非他求饶。可祢衡不慌不忙,极具士人风度,扒光自己又逐件换上,倒惹得曹操与众人羞。

3.新冲击

①政治立场可能是某个人做做某件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很可能不会理解。政治因素的能量很强大。②“正义”,”正道“的力量对战争成败起很大的作用,对行事做人呢?③攘外必先安内,内部因素可能是致命的,也可以引申到体制问题,有漏洞的体制,后期会很艰难,如蜀国。④因地适宜,外部势力驻扎本地,需要适当团结土著。

 2 ) 《易中天品三国》学习笔记41-52

2021.10.4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1、诸葛亮为什么死前下达关乎魏延的命令

魏延和诸葛亮路线不同(每次北伐魏延均欲分兵,亮不从-子午谷奇谋)

2、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为什么目标没有实现

1)曹魏非速亡之国(魏主明略,氏族支持)

2)益州非进取之地

(诸葛北伐积年无成蜀汉只能偏霸)

3)诸葛非将略之才

4、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1)安内必先攘外

(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2)小国更要图强(以弱为强,犹可自保)

3)理想必须坚持

5、诸葛俩为什么不把北伐接力棒传于魏延

诸葛临终时唯一想到的就是保住蜀国的十万人马,无法与魏延之辈言语-良苦用心

2021.10.5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谯周劝降

1、谯周本人安贫乐道、通读诗书,主张刘禅投降(政治立场)

2、谯周杜琼等人为何主张投降

1)分利不均(谯杜皆为益州集团)

2)治蜀过严

3)战事太多

4)人民甚苦(税重)

2021.10.8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视角转向东吴)

1、孙权接班困难,体现在以下

1)年幼(接班时18岁)

2)势孤(势力孤单)

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孙盛《原文》

孙家也是外来政权

a.孙家在江东是寒族

b.孙坚不在江东发际(淮泗江北发际,回到江东不得已大开杀戒以服众)

3)内忧(内部人心浮动、未能局部统一)

4)外患(曹袁官渡之战,荆州黄祖觊觎之)

2、孙权如何度过难关

1)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2)周瑜带头行臣子礼

P.s. 东吴政权也由三股力量构成:

a.枪杆子:孙坚孙策带来的淮泗军事集团(淮泗将领)(孙坚旧部-程普、黄盖、韩当)

(孙策旧部-蒋钦、周泰、陈武)

b.笔杆子:流亡北士(张昭、诸葛瑾等)

c.钱袋子:江东士族(虞、魏、顧、陸四大家族)

P.s. 鲁肃来到江东的意义

a.江西人(非江东)-和淮泗共同语言;流亡北士(依托周瑜)-和张昭有共同语言;反对袁术-和江东士族有共同语言

b.鲁肃没投奔孙策,后适时投奔孙权(来得巧)

c.入职途径:经由第一股势力(淮泗)引荐,担任武官(有前两股势力合流的趋势,意义重大)

P.s. 吕蒙担任前线统帅的意义

a.身份(非江东人)

b.不读书(非士人)

c.提拔于行伍(非淮泗将领)

结论:鲁肃和吕蒙的意义是在不同时期调和三股势力。

3、孙氏政权的建国道路就是江东化的道路(田余庆先生观点)。

2021.10.16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孙权称帝最晚

1、孙权两次次放弃称帝

1)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黄初二年刘备伐吴)

2)曹丕称帝后四年(黄初四年)群臣劝进,孙权不称帝(适时与魏蜀均翻脸)

2、孙权为什么像勾践(陈寿评价:勾践之奇)

1)沉得住气

2)翻得了脸(敌我友反复横跳)

3)弯得下腰(向曹魏称臣,给笑脸)

4)抬得起头

老师总结:

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

弃名不弃实,卖艺不卖身

3、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湖北鄂州)称帝(曹丕已亡)

2021.10.16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孙权怎么会用人,用人特点?

1、三国主要领导人的用人特点

操以智(沙龙),权以情(家庭)

备以义(帮会),亮以法(政府)

2、孙权和部下亲如兄弟

3、孙权晚年性格乖戾,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对外骨肉相残,特务统治。

2021.10.17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孙权冷落张昭,逼死陆逊

1、孙权为什么两次不让张昭当丞相?

1)四种说法

a.孙权薄情(对孙策及周瑜鲁肃后代也一般)

b.孙权记恨张昭(赤壁之时主张投降)

c.孙权忌惮张昭(张昭性刚,倚老卖老)

d.孙权第一任宰相就是个摆设(指孙邵)

P.s. 孙权不想张昭变得重要,更不想让丞相这个职务重要(第二任顾雍,会做人,说话小心) 孙权想要的是顾问形的丞相,总结为:

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有事做顾问,没事做象征

2021.10.17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陆逊真正的死因(并非南鲁党争)

1、南鲁党争后的相关人员的情况

可以看出 处理界限并非南鲁党,而是江东士族与流亡北士。

2、孙权为什么要整陆逊(有深层社会背景)

陆逊是江东最大的士族之一,而且官做的最大。孙权不能把这么大的权利分与陆逊。

P.s. 孙权和江东士族之间有矛盾,江东士族势力过于强大。

3、魏蜀吴三国的主要领导人都和名士/士族有矛盾。为什么是这样?

1)士族是什么

世家大族,名门望族,世代做官的家族,实质上的知识垄断阶层。

2)士族特点:

a.垄断仕途(占领了上层建筑)

b.控制舆论(掌握了意识形态)

c.成为豪强(把握了经济基础)

3)随着历史发展,士族终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又面临着新兴势力(军阀)的挑战。

P.s.

a.门阀/门阀制度/士族制度与军阀

b.门阀: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世代为官的大家族。

门第:家族地位的贵贱高低

门望:名誉声望

阀阅:功绩经历,贴于门外,表彰自己功劳的称作阀,表扬自己经历的称作阅。阀贴于门左,阅贴于门右,合称阀阅

军阀:有着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

天下太平时门阀管用,天下大乱时军阀管用

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国三根支柱倒下两根(外戚与宦官内斗两败俱伤),军阀董卓作乱,历史进入军阀时代。士族统治受到军阀的挑战,士族推选代表人物袁绍来表达自己垄断统治的愿望,后面才有曹操(曹魏法家寒族政权)和袁绍的官渡之战。

4、总结:从某种程度看,三国的历史就是士族地主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被某些力量所阻挡的历史。(曹孙刘都是逆潮流,点题!)

5、后三国归晋,晋朝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三国建国道路和归晋原因各不相同。

2021.10.19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1、道路问题

1)曹魏:非和平演变/演变 逆流而上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

拉拢士族、利用士族、依靠士族,不相信士族

曹丕放弃曹操路线(法家寒门政权),与士族达成政治交易,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获得垄断仕途(儒家士族政权)权利。

曹丕称帝之日即曹魏灭亡之时。

2)孙权:本土化生存 顺势而为 吴人治吴

孙权早期依赖淮泗将领,君臣关系和睦,后期逐渐把权利交给江东本地士族。这固然使得江东政权稳定,但孙权内心深处不相信士族,进而造成了孙权晚年的内心分裂(疑神疑鬼、猜忌心重、性格乖戾),进而导致孙吴灭亡。

3)蜀汉:计划外单列 绕道而行

刘备在建国之路上跟着曹操走,尤其是如何对待士族地主阶级(尽量不发生冲突,利用依赖)。

中后期主要在诸葛亮:

a.后诸葛亮依法治国,公开公平公正,蜀国治理极好。但士族地主阶级不想法治,想要依人治,作为利益群体想要垄断仕途。实质上的矛盾核心为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

诸葛亮的理想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会(生产关系过于先进)

b.诸葛亮坚持独立自主(绝不依赖曹魏&绝对坚持荆州集团第一统治梯队),绝不蜀人治蜀,对待本土世士族豪强:政治上排挤,经济上盘剥,法律上制裁。

c.诸葛亮坚持兴复汉室的理想

当时士族都不想兴复汉室,向往曹魏士族特权(九品中正制垄断统治权力)。

以上三点导致蜀汉治理最好,也最先灭亡。

2、综合来看,在面对士族地主阶级夺权这个问题上: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也是因为这三个举措,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家都要灭亡。此所谓殊涂同归!

三家归晋,中国历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士族地址阶级时代。

2021.10.29 #第四十九集 天下大势

势:形势、趋势

跳出三国看三国

1、中国文明史中三个划时代事件:

1)西周封建 2)秦灭六国 3)辛亥革命

西周封建前: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部落国家 部落国家联盟

西周封建后:国家联盟时代 邦国时代

秦灭六国后:统一国家时代 帝国时代

辛亥革命后: 共和国时代

P.s. 庶族地主阶级最符合帝国制度的要求,即皇权集权,官员势力越小越好。另外广泛人才选拔,效率更高,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邦国和帝国的区别

1)国家制度:

邦国:实行封建制 封土建国

一个天气、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

帝国:实行郡县制

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

2)政治形态:

邦国:贵族政治(世袭、无薪水,非职业)

帝国:官僚政治(非世袭、领薪水,是职业)

P.s. 官僚是皇权的职业代理人

3)统治阶级:

邦国:领主阶级

(有产权有治权/有财权有政权)

帝国:地主阶级

(有产权无治权/有财权无政权)

3、帝国时代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秦汉时代:贵族地主阶级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地主阶级

隋唐/以后时代:庶族地主阶级

贵族领主—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庶族地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如何集中体现其特点

人事制度

秦汉之前 贵族领主:世袭制度

秦汉 贵族地主: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士族地主:荐举制/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 庶族地主:科举制

P.s. 士族的特点: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

5、从历史的参展角度看,士族地主阶级终究登上历史舞台。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把握了经济基础。

6、三国是插曲(士族地主阶级)中的插曲(庶族地主阶级)

2021.10.29 #第五十集 历史插曲

1、看待历史的两种选择

1)道德批判,二元价值观

2)科学历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P.s. 三大战役及其性质

官渡之战/军阀战胜门阀

赤壁之战/南方对抗北方

夷陵之战/三分天下

2、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

稳定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正向评估的标准

价值标准:谁能统一谁是英雄

1)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英雄,都有资格,都有权利。另外他们又阻止其他人统一,所以龙争虎斗,沧海东流。这就是三国出现的原因。

2)人物关系:

曹操和荀彧:都是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不同

孙权和鲁肃:都是现实主义者

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微妙

2021.10.29 #第五十一集 百年孤独

关于诸葛亮的四个谜团

P.s. 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诸葛亮都是孤独的人

1、出山之谜:登门自荐与三顾茅庐

2、并尊之谜:承认二帝并尊

3、专政之谜:是否贪权,架空皇帝

4、治蜀之谜:治理最好,最早灭亡

2021.10.29 #第五十二集 千古风流

1、曹操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政治路线——法家寒族

2、曹与诸葛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1)自身区别

a.曹操称公、王,曹丕代汉,曹操背上了洗刷不清的罪名)

b.曹操奸诈,诸葛亮坦诚(曹操奸诈被后世放大)

c.二者都是真实的人,曹操更多的是“真”,诸葛亮更多的是“实”,民族文化更喜欢“实”

d.曹操复杂,诸葛亮纯粹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性格率真,复杂,奸诈);诸葛亮是一个备受推崇,其实却不被理解的孤独的人

2)文艺渲染

曹操的奸诈和残酷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被放大了;诸葛亮的智慧在文学作品中也被放大了

P.s. 艺术典型(突出夸张渲染)和科学典型(标本/最普通)的区别

3)政治需要

统治阶级需要一位忠臣(时代楷模);人民群众需要一位清官(寄托社会理想);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代表*

正好遇到了诸葛亮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楷模

P.s. 传统中国人民的三个梦:

明君梦 清官梦 侠客梦

*士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普通士人基本没有不动产,且必然有从政的诉求,需要依附别人,但其又人格独立,不想依附于人。所以士人群体想要统治阶级主动来求他们(傲娇)。

文人塑造了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

4)社会心理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节

中国没有本土产生的宗教,也没有宗教情节(区别于西方一神教/无形/非人格神);中国信人。所以圣人必须要完美无暇,不断被吹捧抬高,近乎神化。

而一个人变成神(诸葛亮)的同时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成为鬼(曹操)

一个人一旦变成完美无缺就绝不可信,也绝不可爱。可爱的人都是有缺点的。

3、老师结语:

人都是复杂的,人都是矛盾的,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与恶的斗争,当我们人性折射到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当中,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神和鬼)。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人性。

他们也是历史的前浪和后浪,曹操是前浪,诸葛亮是后浪,都在致力于推行一条属于庶族地主阶级的法家路线。

而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3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集花了四天时间看完。由于时间有限,不得已便是开了倍速快进。

虽然易中天先生没有完全详细地把三国人物都评论完,包括像吕布等等一类的,说得比较少,魏蜀吴三国之中等等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我一个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已经是十分宝贵的知识宝库。易中天老师讲解了很多三国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国,细品三国,品读出很多宝贵的干货,有营养的知识。其中各国的发展到灭亡的启事,三国英雄的种种处事作风,为人性格的命运与从高处与深处看三国的眼光,都十分值得借鉴与思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距离当今虽然遥远,但是其中的人性却是人类所不变的,所以在品读三国的时候,为历史人物哀叹的时候也是在从他们身上择优弃劣。另一边,也解析出了许多三国迷题的可能,后人对待三国的矛盾,如诸葛多智而近妖,面对总总矛盾问题,易先生使用了正确的历史眼光对待,真如一次精神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4 ) 这是一部评书

以前没认真看过,碰到哪集看哪集,最近开始听,居然挺好听的。
    这是一个评书版的三国,像讲故事一样的叙事,没有细究过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但能在电视节目上讲,应该是不错的,起码来源有依据。有好多历史典故其实都知道,但听着他侃侃而谈,一段一段的讲,居然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因为他讲得有趣,还专门买了他的书来看,而且他这个人也很有趣,不迂腐,很直率,挺喜欢的。

 5 ) 一个有卖点但乱改历史的赚钱节目

看了七八集

看不下去了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但这品三国舔曹骂刘

看到说曹操没称帝,就是忠臣?多好多好

无语

他是没称,那是他快死了,而且死前把称帝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而且百姓见到曹操来就跑,为什么?

这屌毛不是屠城就是迁移(古代远程迁移就是随机枪毙)

对曹操,你可以认可他的成就和不择手段,但不可能推崇,除了脑残和别有用心之人

而且品三国为什么用看正史的眼光去品三国演义呢?为什么不直接去品三国志

就是想有卖点,多赚点钱

 6 ) 品三国英雄人物,做当下随和阿宅

第一次看,是中学时好基友推荐的。 在基友家一起看了电视,然后被易中天老师以故事说人物,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所吸引。

比如谈起人物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不同时,曾聊到“关公与曹操讲价求婚,结果反被曹操NTR截胡”的一则轶事,由此催生群众口口相传“曹魏好人妻”的典故。 诸如此类,给少年时的我不小的冲击。 Σ( ° △ °|||)︴

还有老师、教授上课是这样上的啊?太过瘾了(不对,划掉),太有趣了。 因此那时看电视,准时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就因为易老师。

作为品三国的第一个篇章,易老师大谈曹操的“不拘小节,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以及随之而生的成功之路。 比起死板教条的历史课,内容非常新颖,也由此网络上大家对曹操有了“曹老板”的称呼,很是吸引只看过《三国演义》小说的我。


后来大学时代,在B站把电视上没追完的“孙刘联盟”之后的部分看全了。

在这段精华篇章中,易老师以士族阶级的历史形势为切入点,来看待三国各自的发展路线和最终命运。 (什么是士族?中国历史上曾经跨越相当长时间,世代读书为官、垄断上升渠道的名门望族。)

将“三国历史”总结为,“士族地主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挡的反潮流历史”。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就是“逆流而上”的代表。

观点精辟,自己看课本时闻所未闻,颠覆了对三国停留在“文臣武将各领风骚”的印象——这多半是受日本光荣的各种三国游戏影响。 因此有一种刷新世界观的大开眼界之感,也让刚上大学时追求深度的心理颇为受用。(可以键盘吹牛了!)


现在特殊时期,经常宅家不出,B站引进了《易中天品三国》的正版,此时自己已经工作了几年,又重温了一遍。

这一次看,已经不单单是看说三国本身。

有些针对品三国内容锱铢必较的长评,我也认真看过,但历史评说都乃主观上的一家之言。不做历史的学问,也不懂,就看看即可,不参与论辩。 这回看品三国,是通过易老师讲课的方式,无形中对个人学习为人的思路,有一点收获。

易老师在《品三国》这个节目(还有以前的《汉代风云人物》)中,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这是一种我以前称赞过,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而且易老师讲课条理清晰、缓缓道来,这点也让人非常欣赏。 再看现在的播客文化,好似每位UP主讲话都如同开机关枪一样,虽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还有在《品三国》最初几集的弹幕中,经常有人提议“调成X倍速”观看为佳。

不禁感慨,面对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代沟”。 慢一点,沉下心,又何妨?兴致所至,易老师还会时不时来上一首呢。

不过也不是对此做批判状,易老师自己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讲课不有趣的老师”。 这让我又回到了中学时看《品三国》节目最初的心态,因此易老师是心中老师的典范。


易老师是怎么作为老师来表达的呢? 先阐述各方观点,摆事实依据,再根据逻辑思维推导,由此旁列自己的看法。 虽有个人立场,但并不过度渲染激烈的情绪。 这在当今,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说话态度。

就拿自己来说,因为相当长时间泡在网络论坛中,(比如NGA、贴吧等等) 讨论话题往往有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辩论打擂台”的口吻,这是很不好的。 最初可能会在网上获得一些认同的“网友”,但之后也会被曾经认同的人所厌恶。

正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往往就在不经意的时刻表现出来,很难控制, 所以更需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做人不要当键盘评论家(我实在是太管不住自己,去留言评论一番了,坏事啊)。 面对攻击和批评,也要用虚心的态度来思考,而不要去反驳打嘴仗。

不过,当今移动网络,喷子成风,口吐芬芳,祖安人遍地横行,这又是我远远不及的,小巫见大巫。这是另外的话题,略过。


还有一个重点是,易老师在“用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的方法之上,蕴含着“抽象继承”的历史观。

抽象继承,这是对个人看待事物最有启发的一条。

什么是抽象继承? 我对此的体会,就是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都有他个人所受的具体背景所影响,其表达也有具体的语境。

对于古人,要站得更高,但也要有同理心; 对于现在的人,不可剥离对方说话的环境,去揣测立场、做阅读理解。

认可的就学习,不认可的就保留意见。别动不动就在语言上“批斗”、“打倒”对方。 这对当今的网络风气,是很有价值的,哪怕非常难以人人做到。

比如对诸葛亮,我们要追求他的“公开、公正、公平”,而对于他治理下的蜀汉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不可全盘照搬,也不妨对他不得以之处抱有理解之心; 比如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当时的时代有着宗法制度的背景,因此没有必要揪准了“性别歧视”,这样就能理解他脱口而出对“分寸感”的抱怨; 对曹操,欣赏他用人的“智慧”,对所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知道了是愧疚悲伤的心情下后,则可以保留态度,而不必放去大扣“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帽子。 (当然罗贯中是基于小说的文学创作理论去做的,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这就是抽象继承。

同理,可以抽象继承: 曹操(前期)的唯才是举; 刘备(前期)的坚韧不拔; 孙权(前期)的随机应变; 诸葛亮(始终)的务实精神。 等等。


抽象继承是一种大气的认知方法, 由此进一步引申,用眼看他人事物时,也不妨大气一点。 我将其理解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什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我从易老师评《品三国》最大的两位主角,曹操与诸葛亮的解读中,感悟出来的。

曹操怎么用人: 面对别人的优点,睁眼;面对别人的缺点,闭眼。 坚守政治原则,不纠缠鸡毛蒜皮。

诸葛亮怎么看书: 睁眼观其大略;闭眼不求甚解。 把握大纲,不抠字眼。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都处于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办坏事的灰色地带。 不必过于求全责备,也不必追求中立客观。

只要多开卷,多换角度看问题,打开思路就行了。 与人相处也是,多欣赏亮点,少挑刺攻击,不要做高低批判。

有经有权,不认死理。根据情况,适当的睁眼闭眼。

现在的网络,常常有人带着显微镜断章取义,曲解原意, 眼睛时刻睁得大大的,不知道适时闭眼。

将一切化为简单的敌我斗争, 将一切化为个人的吹黑好恶。

这是不好的。


如此讲下来,已经跳脱了三国历史事件的范畴。 看似偏题,但这是我从《品三国》中收获最大、觉得最需要学习的东西。

从《品三国》、从易老师本身中“抽象继承”全部,可能是没有本事,做不到的, 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最终能学到个一两点,也就够了。

正如我成为不了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 但仍可对其为人,表示深深的敬仰。

 7 ) 历史的插曲,士族的胜利

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学刚接触,迷得不得了,那个时候还喜欢玩Koei的三国志11,把每个武将的技能、属性、生平历史,每个城市的名字、特点背的清清楚楚,再结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实在是小学时候的一件乐事。后来自己渐渐长大,外加百家讲坛又被袁腾飞、于丹之流拉下神坛。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似乎又成了一种过于“通俗”的东西,倒有觉得有几分不屑。最近在准备法考,娱乐之一便是闭目养神之余听听,才惊觉不是内容太浅,而是自己见识浅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绝对的精品。

三国之历史,正史戏说,耳熟能详。在大多数人眼里,熟悉的是其中精彩的故事,是各色英雄。但真正要给这段历史一个概括,易中天先生给的是最恰当的,三国的历史是插曲中的插曲。

读演义小说,甚至读陈寿三国志,都难以感觉到三国的历史的暗线其实是士族的崛起。东汉末,天下是三大力量相互制衡,外戚、宦官和士族,后来宦官和外戚内斗,大将军何进被杀,外戚倒了,宦官伤了。董卓如今后又杀绝“十常侍”,这也为什么看演义小说中,少见宦官的戏份,也就在蜀汉末期,才有“黄昏二神”登场…两大支柱一倒,占有绝对力量的便是士族。但蹊跷的是,最后形成的三国,魏蜀吴,都非士族政权。

魏国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宦官之后,是士族最看不起的,魏国内部最大的矛盾,是分不清哪些人姓魏,哪些人姓汉。吴国是外来政权,孙坚、孙策打的江山,基本上把与士族的矛盾解决的七七八八,孙权深谙制衡之术,倒也把江东安稳下来。蜀国是三国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国家,鼎盛时期割据荆州益州两大宝地,转瞬间又痛失荆州且痛失诸多良将。蜀国亡的最早,矛盾也最深。益州原本的诸侯刘璋是外来政权,刘备是第二个外来政权,外加原本土生土长的士族,共有三种力量交杂在其中,让诸葛亮丞相操碎了心。

所以归晋一事,本身并不突然。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和士族做成了政治交易,士族的力量也达到了顶峰,司马家族的兴起,也就是士族的兴起。三国间与士族的矛盾,也终于爆发,天下一统。这段历史的插曲,也终归以士族的胜利收尾。

 短评

易中天品三国。

7分钟前
  • 小张
  • 力荐

当年上学时拷在MP3里听的,说什么也要给豆瓣填进去。

10分钟前
  • owen
  • 力荐

在百家讲坛里算是讲得非常好的了……

13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易中天教授太幽默太会讲了,看了根本停不下来。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把政治、历史、文学,结合当下各种比喻和解释,生动形象,精彩无比。

15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

回想起《百家讲坛》,脑海中就浮现起《易中天品三国》的画面…… -12721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当年每天盯着央视10套听讲看易中天讲三国。学生时代竟然买过唯二的两正版书籍,下册后面还附有一张CD。认认真真写了好多心得。

2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当时是真火,现在看名副其实,易中天的确做到了深入浅出,大师之风

22分钟前
  • 北落師門
  • 力荐

—— 三國迷擴展包

24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个优点,就是有理有据,每个观点都引经据典而不是靠脑补

2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央视捡到宝了,你懂我意思吧?

27分钟前
  • ༺ༀགྷཱྀ 魏武™ གྷ
  • 力荐

易教授在表演了44集脱口秀后,终于在最后几集拿出了些干货。

29分钟前
  • salo
  • 力荐

听易老师讲三国,听的是英雄豪杰,听浪花之下的潜流暗涌,听大势所趋,看云扬风起,如英雄乘势挥洒,安一颗国士之心,填一双苍然深眸。

30分钟前
  • Alex
  • 力荐

n年前百家讲坛看过这个节目,真看不下去,最近在喜马拉雅听了一遍,感觉奇好,这个就得听,不能看,是个耳朵节目

35分钟前
  • 钱多多
  • 力荐

小时候在央视看的,三国入门,浅显易懂,诙谐有趣

36分钟前
  • 猫二
  • 推荐

不去讲评书、单口相声、脱口秀等白瞎了,至今还记得那句“可爱的奸雄”

37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操哥去世之后的三国令人食之无味。

38分钟前
  • 狗打墙
  • 力荐

从去年看到今年,经典确实是经典啊,放个十几年再看,还是觉得好。最后五集升华了,与后来的中华史的史观一脉相承。看到很多人批易老师贬刘贬亮,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看的,易老师口中的诸葛亮明明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鞠躬尽瘁的相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比演义里多智近妖故弄玄虚的诸葛亮可敬可爱多了。另外我也终于明白早年间看的三国脆皮鸭同人为什么都是东吴背景了,实在是,东吴美男子天团太!好!嗑!了!绝对的官逼同死,动不动登堂拜母,动不动互赠信物,动不动赤裸 play,而且还都是英雄出少年,不写对不起陈寿,不嗑对不起真人。

43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

感觉是中国电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系列节目。

45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他品我听

46分钟前
  • Michele
  • 推荐

奥斯卡欠先生一座影帝

50分钟前
  • easyfres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