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摇尾狗 剧照 NO.1摇尾狗 剧照 NO.2摇尾狗 剧照 NO.3摇尾狗 剧照 NO.4摇尾狗 剧照 NO.5摇尾狗 剧照 NO.6摇尾狗 剧照 NO.13摇尾狗 剧照 NO.14摇尾狗 剧照 NO.15摇尾狗 剧照 NO.16摇尾狗 剧照 NO.17摇尾狗 剧照 NO.18摇尾狗 剧照 NO.19摇尾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5 01:4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媒体的重要作用 ——《摇尾狗》影评

       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
       
       在《摇尾狗》中,老谋深算的布里恩、总统助理爱姆斯和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制片人斯坦利莫斯(包括其团队)是传播者,其中,布里恩惯于操纵政治、新闻和政治理论,由于总统在大选十一天前被绯闻缠身,这很可能使总统的连任计划失败,他便想出一条对策:制造一场世界性的危机,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而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就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即传播内容。传播的媒介在电影中主要表现出的是电视,我认为里面也隐含着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还有,此次制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的目的是让美国民众“中途不要换马”,让总统连任,所以受众是美国大选的选民们。在传播学的定义中,反馈指受众接受传播内容后将其接受状况和意见通过某种渠道反映给传播者,从而导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和保持传播的持续性。在《摇尾狗》中,反馈是通过民意调查(可能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等)。传播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传播效果。影片在接近尾声时告诉我们,总统连任,布里恩及其团队大获全胜,说明布里恩的传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有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有人说,如果狗比尾巴聪明,那么就是狗摇尾巴,倘若尾巴比狗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了。的确,《摇尾狗》中谁操纵着大众传媒,谁引导着舆论,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大众传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视听,也左右着大众的思想。以更大的浪去覆盖绯闻这个小浪,是布里恩的计谋,虚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被无数媒体竞相报导,这个更大的浪吸引了民众的视线,而得益者是欺骗民众的政客们。
   
       布里恩是典型的传播者,他是此次事件的领导人,操纵着媒体和政要发言人,其符合传播者的心理特征自我感觉亢奋,他把自我的意志灌输给受众,强迫受众接受自己单向传播的信息。而且在阿尔巴尼亚战争的传播中,他对民众有轻视和控制心理。
   
      “不要中途换马”是传播者利用受众的怀旧心理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同样,民众们也具备普通受众们的心理,从众的心理、盲从的心理、好奇的心理、求新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
   
     《摇尾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现实。总统的桃色新闻让我们想起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阿尔巴尼亚战争类似于伊拉克战争,媒体的作用如此之大,在影片中很好的展现出来。如今,书籍、杂志、报纸、广播、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闻是真正的事实、是事实的冰山一角还是虚无缥缈的泡沫?答案无从而知。而作为受众的我们需要冷静的面对这些新闻,多方求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传播视觉。
   
   

 2 ) 民主社会的尴尬

1、音乐

想感受Mark Knopfler的魅力又怎能不看Wag The Dog !实在是难得的是Knopfler在电影中的音乐实在让人过瘾!就象Eric Clapton的RUSH一般,只是这里的吉他乡谣的味道浓了点,RUSH中Blue的味道重了点,不过都是一流吉他大师的作品。

2、民主

极权社会的人总是攻击民主社会的民主是伪民主,所谓的选举投票不过是一场“民主秀 ”。民主社会的人攻击极权社会缺乏民主、没有人权。这真是两难。回归到选择的本身,不管你选的是哪个坏“皮萨”或者是“烂苹果”,民主社会的人首先又选择的权力,其次又知道苹果好坏的可能,在极权社会呢?

3、造势

媒体往往是控制在某些组织手中,关键时刻尤是如此,一个优秀的竞选团队可以将选民如此的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令人叹服!2000年的时候我非常关注对岸的总统选举,于对话、辩论、竞选纲领、抹黑、灭火、造势都有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撕裂的社会,非蓝即绿!而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社会的撕裂面,反而通过某些事例的操纵可以将整个国民的凝聚力大幅的提升。这不能不说这是场成功的政治秀!

 3 ) 炒作的力量

蝴蝶效应能够造成飓风。这部片正式显示了与时俱进炒作的艺术,死马当活马医,只要找准了切入点,何尝不可,政治就需要这样的偶然因素掺和,才有意思。

 4 ) 辛辣又讽刺,这部23年前的口碑好片,最适合今天看

今天是美国大选日。

在此之前,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Lady gaga等名人,都曾花式呼吁美国民众进行投票。

作为局外人,我们旁观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角逐进入终局,前段时间的辩论交锋、轮流出牌还历历在目。

在这时,一部辛辣犀利、黑色幽默的美国政治片,显得格外应景——

摇尾狗

Wag the dog

导演: 巴瑞·莱文森

编剧: 希拉里·亨金 / 大卫·马梅 / Larry Beinhart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德尼罗 / 安·海切 / 丹尼斯·利瑞 / 威利·纳尔逊

上映日期: 1997-12-17(美国)

片长: 97分钟

影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一举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1998年第70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

其中,达斯汀·霍夫曼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的政治隐喻极尽夸张,却很难否认,它与今天的现实仍有某种巧妙的重合——

狗为什么要摇尾巴?
因为狗比它的尾巴聪明。
如果尾巴比狗更聪明,
尾巴就要摇狗了。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

谋求连任的原总统陷入一桩耸人听闻的骚扰未成年少女的事件。

偏偏在这切要关头,丑闻被女方披露曝光。

媒体一旦大肆炒作,必定闹得沸沸扬扬,总统成功连任的机会转瞬间急转直下。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当时身在中国访问的总统紧急召来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饰)

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

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瑞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

可行吗?

布瑞恩让总统助理威妮弗里德·艾姆斯(安·海切饰)向媒体放出风声,否认美国正在部署B3轰炸机,果然引得记者们咬了钩。

随后,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瑞恩又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饰)

布瑞恩说,人们记住的只是战争的标语、图像、录影,而不是战争本身。

满身都是汽油的赤裸女孩
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
5个陆战成员在折钵山树立国旗
人们记得50年前的这幅画,却忘了战争本身
海湾战争,智能炸弹从烟囱里掉下来
一段关于炸弹的录像 莫斯先生
这就是美国人民所相信的战争

因此,总统竞选、战争宣传,“这就是演艺界的事情”

金钱傍身的莫斯恰好不满制片人工作缺少声誉、不受重视,立即兴冲冲地投入了战争剧本的“创作”。

他将剧本第一幕,设定在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

阿尔巴尼亚的恐怖分子在加拿大放置了一个手提箱式炸弹,并企图将其带入美国。

布瑞恩与莫斯强强联手,借助来自白宫的大笔资金,开始着手制作一盘名为《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尔巴尼亚》的影带。

他们请来本土演员饰演战争下的的阿尔巴尼亚难民,精心设计惹人眼球、容易煽情的画面:

在先进数字摄影技术的加持下,摄影棚里抱着薯片缩头缩脑的女演员,一键变成了抱着猫咪跑出恐怖分子轰炸废墟、无辜而脆弱的阿尔巴尼亚少女。

还安排总统的班机在雨中降落,聘请小演员说着阿尔巴尼亚语、拿着“第一捆稻穗”向总统道谢,赚取观众的泪水。

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

另一位总统竞选者、参议员尼尔等人对总统性侵丑闻的质疑,在阿尔巴尼亚的舆论浪潮下,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同时,配合影带的爱国歌曲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众星云集,歌颂民主、自由和美国梦

然而,这场无中生有的战争,当然不可能骗过所有人。

当各大媒体纷纷炒作这场危机、阿尔巴尼亚政府艰难申辩时,中央情报局调查员查尔斯·扬(威廉姆·H·梅西 饰)几经周折,终于查出阿尔巴尼亚并未发生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恐怖分子”。

于是,中情局出面干涉了布里恩的行动,并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宣布“阿尔巴尼亚战争”已经结束。

投票日日趋临近,在布瑞恩的压力下,莫斯又突发奇想编造出另一场闹剧:

宣称一名勇敢的美国士兵在前线遭到恐怖分子俘虏,滞留阿尔巴尼亚。

他们为这名士兵起名“舒曼”,绰号“旧鞋”为利益相关者的鞋子生意铺路。

莫斯为总统撰写了极尽煽情的草稿,别出心裁地设计舒曼被俘的照片,衣服上的破洞以摩斯电码形式传递出一条信息——

“勇气,妈妈”。

舒曼很快被新闻界吹捧成传奇英雄,现总统的选民支持率也逆风翻盘,在阿尔巴尼亚危机和英雄舒曼的“助力”之下,一路飙升到86%。

为了让舒曼在大选前日再度吸引公众的关注,布瑞恩和莫斯决定演出一场“英雄回国”的戏码。

没想到,白宫为此挑选的“英雄舒曼”,竟然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更糟的是,载着“英雄”的直升机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不幸失事,那名因强奸修女而入狱的罪犯也在落地之后,对当地女孩再动邪念。

砰砰两声过后,这位国家“英雄”宣告死于女孩的壮汉父亲枪下。

眼看英雄回乡的戏码山穷水尽,莫斯却又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导演了一幕隆重的葬礼。

看到美国国旗盖在“舒曼”的棺木上,被面容肃穆、气度威严的美国兵士们拥簇着献礼和悼念,莫斯因这异乎寻常的“创作”备感兴奋慨叹道:

这完全是一个骗局却又100%的真实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因为它是这么的真实

但就在这时,莫斯却听到电视机里传来了大选评论人们的对话:

总统在今天选举中的成功 89%的支持率并不是由于某些如今已在掌控下的事情有些人说 是竞选宣传帮他取胜广告,广告,广告,广告,广告……总统只是个商品

原来,他最伟大的“作品”永远无法公开于世,人们反倒要将总统连任的成功归功于他最鄙视的、“电影学院的白痴”搞出来的竞选广告!

莫斯感到荒谬、愤怒,他决定告诉美国人民真相。

为此,布瑞恩严厉警告他闭紧嘴巴。

但多年担任制片人工作、受够当“无名英雄”的莫斯并没有接受,宁愿不计后果也要争得自己应得的荣誉。

布瑞恩目送莫斯离开,若有所思。

飘扬的美国国旗倒映在布瑞恩面前的窗玻璃上,为这位幕后操纵者的脸孔染上底色。

总统团队不会允许泄密的可能性存在。

几天后,莫斯心脏病发作身亡的消息从好莱坞传出,死得莫名其妙。

他在大选之前所做的一切,也依照“计划”成为了永远沉默的秘密

然而,即便莫斯已死,他生前打造的那场 “阿尔巴尼亚危机“仍在不停地制造着新闻。

有一群自称是“阿尔巴尼亚联合军”的人 宣称对不久前发生的爆炸事件负责爆炸事件发生在阿尔巴尼亚卡罗总统为对此作出评论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斯考特将军 表示我们必将派出战斗机和军队 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只是不知道,这次兴起的是新的一轮政治作秀;

还是当初莫须有的反恐行动催生出了真正的恐怖主义,让一切无法回头。

按照故事中赋予的意涵,片名“摇尾狗”(Wag the Dog)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当是“尾摇狗”

当总统大选成为选举故事的宏伟秀场,布瑞恩与莫斯精心炮制骗局,用口号、画面、意象和音乐将选情一手扭转。

隐藏在舆论海洋之下的掌舵手,只需让一浪被更大的一浪淹没,便能摇摆国民。

传播学理论曾化用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我们就像山洞里背对光源、面朝洞壁的囚徒,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

影子和其产生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于是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

因为,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就掌握在谁手里。

警惕,勿让“尾巴”轻易摇动了“狗”。

*本文作者:温C

 5 ) 高歌下的荒诞故事

收到身边故事的启发找来看的这部电影,经典之作,荒诞的世界,真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本以为身为杂家的传播学水的要命,但实际上是社科的一双慧眼,永远要存在有自己的判断与辩证思维,必要时不要相信身边的一切。

所谓辩证与推理在一切众生之间是如此的玄幻,我脑中冒出一个极为诡异的想法:世间的一切是商业模式。用上下打点干净,不愧是美国的大无畏精神食粮,荒诞,真的荒诞,但是荒诞背后是什么呢?真相却隐藏在每个人的认知中,我渴望着睁开自己的双眼,看多一点了解情况,人生如戏啊!

 6 ) 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

挺好的一部政治讽喻片,黑色幽默用的炉火纯青,看完电影感慨颇多,反思好多,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的有可能是假的,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亦真亦假,真假难辨。

这个影片多种讽刺和隐喻,首先政治隐喻是肯定的,这个敏感话题不用多说;还有对电影界的隐喻,达斯汀把一个艺术至上疯魔的、又自认为怀才不遇的愤恨的制片人演的有声有色,虽然德尼罗是幕后操纵者,但是大部分的主意都是达斯汀出的,他确实是个马前卒,他成功塑造出来了完美的故事,全国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观众,大家相信这件事,间接表明了大家对他—制片人的认可,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制片人,结尾处,他终于可以摆脱得不到奥斯卡以及无人认可的沮丧愤懑心情,他死而无憾了,结果也确实是这样,他死了,因为不肯和强权合作,不过,他作为著名制片人的死造成了撼动,他更是无憾了,纵然毕生追求艺术,但是不可太过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人必须是要保有底线原则的。德尼罗演的是一个毕生为政府强权工作的人,他很厉害,冷酷理智➕聪明冷箭,他很擅长做幕后工作,且巧舌如簧(43分钟那里和CIA的对话太精彩了,佩服强大的口才,蛊惑人心的魅力真强)这个幕后黑手狡诈阴险,眼神举止神态之中尽是算计,说谎说的比真的还真,做起假来脸不红心不跳,天啊,这种人放在现实社会好可怕,我相信,现实中一定有这种“高人”。

还有一方面的隐喻是指媒体操纵舆论这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媒体的力量就如此强大,在如今科技更加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力量可想而知,真是一把双刃剑呀,不能否认科技的力量,但是也要合理运用。

真的佩服该影片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等等制作成员,感谢你们带给观众这么棒的电影,难得一见的政治讽喻题材,深刻且生动,经典好电影👍

这个影片的名字,还有开头的一段话都极具讽刺意味。为什么狗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狗没有尾巴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啦。

 短评

总统也差不多是个营销号...威利尼尔森超好笑,指挥群星录爱国歌曲特别损!最狠的是录好应景炒作歌做旧唱片塞进国会图书馆再假装偶然发掘出30年代民歌。霍夫曼的幽默表情比较假仙儿我反而没觉得很好笑

7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黑色的政治片,说不定PB也曾受其启发。

9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太棒了~ 什么时候电检卡不掉这样的片 中国就真的算是开放了 真是比楚门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13分钟前
  • 陶陶四
  • 力荐

「阴谋论」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讽 一切政治活动,所有的国家制度下全体人员行为都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牺牲的——不可见的总统本人以及必须维护的总统成为超越道德审判之上的「道德正确」,好莱坞在这种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这也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唯一答案。

1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双向吐槽:政治和好莱坞,这编剧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头那句"为什么狗要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否则就是尾巴摇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为总统服务的狗,而总统充其量就是条尾巴。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牛逼 咱们看着老美的选举眼馋 老美直接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选举也是bullshit 这个世界神马才是真的 战争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体里的两片嘴凭空制造 民众 只是一只狗任意摇着的尾巴罢了 其实我觉的那个old shoe有点像雷锋。。。

26分钟前
  • pabu
  • 力荐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30分钟前
  • Alan Sum
  • 推荐

歪打正着地预演了一遍克林顿的拉链门。达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长发、热衷美黑、戴深色眼镜的细节都在贴近派拉蒙制作部总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时Evans曾强烈反对帕西诺出演,嫌帕西诺个子太矮,没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独立制作第一部电影,结果找来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装发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电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来演,就是《窈窕淑男》。

3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37分钟前
  • (⊙v⊙)
  • 推荐

为了掩盖总统的性丑闻,公关团队不惜联合好莱坞制片人发起了一场莫须有的对外战争。对于政治和媒体地讽刺值拉满。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该如何面对此等嘲讽。无巧不成书,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电影变成了事实的寓言。上帝的筛子透过屏幕掷中了他们。德尼罗和霍夫曼两大老戏骨都有喜剧基因,看他们在讽刺喜剧中飙戏别有一番风味。

42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天啊这剧本太妙了。“Produce a War”媒体的阴暗,政客的伪善,公众的盲从,艺术工作者的无奈,面面俱到。全片没给总统一个正脸镜头,因为总统不过是团队过度包装的傀儡。“狗为什么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聪明,就是尾巴摇狗了。”故事看似夸张,天朝不少有。2848

43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的指涉和对政治的揶揄讽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显示了操纵下民意的随波逐流,以及美国人自身对于家国的认识状况。前者则描写了电影人呼风唤雨,涂抹现实的能力,且最为精彩的是,将制片人带到了荧幕之前。而在前后两者的联系上,电影贡献了最为精彩的好莱坞媒介论述——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媒介对于大众的操纵与蒙骗,也揭示了那些处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现给我们的“真相”。

4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50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这片子几乎把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讽刺了个遍,包括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个奥特曼已经黑过了!),不得不服。好莱坞和媒体业,其实怎么黑都不过分的,因为再匪夷所思的剧情,回头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难得一部不错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剧!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译: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罗的表演延续两人惯性角色,一个絮叨神经质一个狡诈,画面平静、台词超棒。没有激动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铺直述里却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反讽。

59分钟前
  • 海鸥的天空
  • 推荐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1小时前
  • 天草树虫
  • 还行

此片让我想起了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负责提供图片,而我负责制造战争。可悲又可笑的是,当我看到用摩丝码写的Courage,Mum,听到那煽情的乡村音乐时,我竟然感动了。。。

1小时前
  • MIO
  • 推荐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刚刚好的同时天才般的编剧也预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1小时前
  • 宅拾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