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爱情片意大利2017

主演:艾米·汉莫,蒂莫西·柴勒梅德,迈克尔·斯图巴,阿蜜拉·卡萨,艾斯特·加瑞尔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剧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8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6:1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每年夏天,十七岁的少年艾力奥(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都会跟家人一起来此地度假。今年,和他们共享假日时光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奥利弗(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高大英俊热情开朗的奥利弗很快就获得了艾力奥一家人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渐渐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让他们迟迟无法跨出那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单纯善良的少女马奇娅(艾斯特·加莱尔 Esther Garrel 饰)也向艾力奥奉献着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最终,汹涌的激情冲破了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防线,两人开始了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情

 长篇影评

 1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细节?

又看了一遍call me by your name,发现了一些小细节。同样经历过暗恋更深刻的产生了共鸣。

1、【Elio在关系进一步之后戴上了和Oliver一样的很久都没有再戴的项链】开心的穿上Oliver临行前送的衬衣欢快的奔跑。想和喜欢的人拥有更多的共同点,以至于融入到对方的世界中去,就像用彼此的名字称呼对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

2、【表明心意在湖水里Elio打闹着扑向Oliver。】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忍不住想要更多的肢体接触,如同一开始Oliver在排球场上对Elio肩膀抚摸的试探,Elio懂得的更晚一些。但是在两人独处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触碰,包括接吻结束之后被拒绝进一步接触,悻悻地伸手到Oliver的裤子。是赌气也是不甘,更是想要通过肢体接触来发泄自己的爱欲,确认对方的心意。

3、【第一次接吻Elio笨拙的伸了舌头。】和他在整部电影里一如既往的莽撞粗糙相得益彰,十七岁的男孩,大大咧咧的年纪。粗鲁的关冰箱门也不管是不是合上,把Oliver的稿子杂乱的塞进背包里,随地乱吐吃完的果核。这些都充满了脏兮兮的少年气,也正因为这样子,他对Oliver的欲望想比于对方的成熟冷静而显得更加渴望而急迫。

4【Oliver吃鸡蛋的表现。】开头Oliver就说过,自己很明白如果自己吃了第二颗鸡蛋就会一直的吃到停不下来。鸡蛋就像他的爱情,从一开始他就清楚自己对Elio的好感,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男孩对自己的懵懂的爱意。理智如他,一直掌握着这段感情里的控制权。勾引少年接吻的是他,拒绝进一步发展的也是他,撩起少年欲火的是他,若干年后通知婚讯的还是他。所有的节奏都被他拿捏的刚刚好,就像鸡蛋,他可以尽情享受第一颗,却无论如何也不敢继续吃掉第二颗,第三颗了。

5、【旅行时候的情绪变化。】从一开始的兴奋不已到最后拥抱的留恋不舍。硬撑到爱人离开,才瞬间被抽离掉了灵魂一般,红了眼眶,脆弱到终于撑不住打电话要母亲驱车来接自己回去。

最后丢出一个思考:女孩对Elio说,我害怕你会伤害我。可是还是选择了和Elio展开了一段肉体纠缠,这段关系的最后却连男孩的一个认可都没有得到。如同Elio和Oliver在含蓄的互相表明心意之后,镜头给到了屋顶的十字架上。Oliver的家庭信教,基督教无法接受同性恋,这也预示着他们这段关系的结局造就注定只能是萍水相逢匆匆而过。

如果是我们,明知没有结果的感情,明知自己会受伤,还会毫无保留的付出自己全部的感情吗?

也许就像Elio父亲最后所说的,年纪越大我们对一段新的感情能付出的也就越少。满腔强烈的爱意和奋不顾身的勇气,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我们年轻的证据。

 2 ) 用《恋人絮语》解读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几个关键词

Call Me By Your Name讲的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过是夏天两个少年的短暂相爱。但在泛滥的爱情主题被反复演绎后,这部电影依旧能以如此简单的叙事打动人,大概就在于它对“爱情”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大部分的爱情故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它们可能来自社会、家庭、时间、空间、自我……这些阻力一方面是戏剧冲突的来源,一方面也削弱了本身对“爱情”内核的探讨。然而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创造了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 1983年的夏天,意大利小镇,繁杂的移动通讯尚未侵占人们的内外空间,纸和笔依旧是表达和交流的常用工具,时间很慢。复古的双层别墅,果园,女佣,一切都不需要Elio操心,他只需要安心写乐谱、听音乐,阅读,到点吃饭,可能阻碍精神生活的日常琐事全都与他绝缘。 而同性恋情中来自家庭、外界的阻力,在这里也毫无踪迹。Elio的父母都是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他们对Elio说:Eli宝贝,你可以和我们谈论任何事情,你知道的。察觉到了他和Oliver的感情后,他们只是不经意地表达出他们的支持,不让Elio感到尴尬或羞愧。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被称为是零阻力的空间。而除此之外,它还美得失真——阳光、果园、澄澈的蓝色海水、喝不完的杏子汁、年轻美好的肉体、肆意流淌的音乐、穿插其间的哲学讨论……环境中充溢着爱情的催化剂。在故事创作者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空间里,两个貌美又聪慧的少年相遇,几乎不可能不发生一场恋情。 近乎完美的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存在。然而,正是因为不存在,才令人痴迷。电影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必理会可能性,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最适合故事文本的情境,如导演自己解释的那样:“我们的主人公们不会凝视外面的世界,从而可以真正审视彼此和自己。” 而对观众而言,这样一个唯美的空间不仅满足了我们全部的审美需求,更让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作为主题的“爱情”本身上。 最近重读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觉得Elio和Oliver的故事,与其视其为又一段美好同性恋情的代表,不如把它看作是最接近爱情本质的元文本。 等待 “情人不经意的拖延,却引起了这边的搔首踟蹰。”在电影中,“等待”这一主题反复出现,将恋爱中的不安和紧张拉长,制造出一种张力。而电影中最令人心动的等待,延续了一整天—— 在Oliver刻意躲避Elio的几天后,Elio坐在书桌前斟酌再三,撕去了直白热烈的告白,最终从门下递给Oliver的纸条上只写着:“我难以忍受沉默,我需要和你说话。” 第二天,他看到书桌上Oliver的留言:“成熟点,午夜见”。 Elio看了一眼手表,将Oliver的纸条放在唇上揉搓。这之后漫长的等待中,Elio看表的动作重复出现,共有7次,隐隐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不耐。即便一下午Elio都在与Marzia亲热,他也因为频繁看表而显得分心,似乎他与Marzia缠绵只是为了试图转移注意力、熬过这漫长等待罢了。 “我让自己围着别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迟到;但在这种游戏里,我总输,不管干什么,我还在老地方,什么也没做,十分准时,甚至提前。”巴特眼中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等待的一方。等待是恋爱的明证:“我在恋爱着?——是的,因为我在等待着。” 另一边,Oliver内心也同样充满焦灼感,为了侧面体现出这一点,在中午Elio离开饭桌时,导演让Oliver握住Elio的手腕,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时间。 镜头对手表的特写出现了两次,一次是Elio在阁楼与Marzia亲热前小心翼翼地将手表取下放在桌台上,一次是晚上Elio弹完琴后他的父亲将手表递回给他,这一意味深长的动作也是这场等待接近尾声的信号。 等待是一场酝酿,它克制欲望、销蚀需求,让情感和欲望一点点积蓄,直到获得时间的许可。午夜,Elio来到阳台,夜色如水,Oliver轻轻把手搭在Elio扶着栏杆的手上,结束了一场等待游戏。仅这一个淡淡的动作,就让观者内心也甜蜜不已,胜过亲吻和拥抱。 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 病态 Elio在电影中呈现的是一个脆弱的少年形象——身体瘦削,五官精致,光泽的卷发下一张阴柔俊美的脸庞。电影中他两次出现身体异样,一次在饭桌上突然流鼻血,一次当Oliver在夜晚教堂门前跳舞时突然呕吐。小说中Elio流鼻血是因为Oliver在桌下用脚触碰他的缘故,电影里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但之后Oliver和Elio独处时,Oliver边将脚搭在Elio的脚上边问:“你不会再流鼻血了吧?”也侧面体现出了Elio流鼻血的原因。 电影里Elio的异样,本身就是一种爱情隐喻。爱情与疾病之间总是相互映照,一如苏珊桑塔格对《魔山》的引用:“疾病的症状无非是被掩饰起来的爱情力量的宣示;所有的疾病都只是变形的爱情”。 病态的(pathological)爱情让维特、安娜卡列尼娜走向死亡,而即便略去这样的极端情况,被爱情击中的人也总失魂落魄,或惆怅或欣喜,情绪既无可名状,又难以排遣,像是感染上不知名的疾病。 身体与欲望 整部电影都在大声赞美着欲望。意大利的夏天是炽热的,镜头之下,两位主角赤裸的上身、修长的双腿,以及女孩们曲线优美的身体、慵懒的乱发,都那么秀色可餐,情欲仿佛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下一秒就要倾泻出来。与之相平行的,是电影中考古研究中展现出的一系列古代希腊雕塑。 当Elio的考古学家父亲邀Oliver一起进行幻灯片的分类时,Oliver看着这些身型饱满、肌肉紧实而富有动感的雕塑,忍不住说了一句:“他们看起来都好性感。”这些普拉克西特列斯风格的雕塑,笔触细腻而多情,充满肉感,丝毫看不出雕塑材质本身的冰冷坚硬。历史上,古典主义的理性逐渐让位给希腊化时期对人性和俗世的赞美,而这也是导演所期望所表达的——一种纯洁且神圣的凡人的欲望。Elio父亲评价这些雕塑时所运用的语言很动人:“这些雕塑都不是僵直的躯干,它们是有曲线的,有着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并因此模糊了岁月的痕迹,像是在大胆渴望你的垂青。” 有人说,上帝用年轻人美好的身体赋予爱情以形状,来教会无知的人们什么是爱情,就像学童要借助图形来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 电影中,Elio是欲望的主体。无论是和Oliver,或是同Marzia,还是自慰,他所表现出的欲望都炽烈而简单。没有一丝杂念或羞耻,他就像未尝禁果前的夏娃那样将情欲表达得干干净净,甚至透着一种纯真。 情欲如水,无形又令人沉溺,因此电影中与水相关的场景屡见不鲜,每一处都暗示着欲望主体内心的渴望与爱慕。Oliver第一次邀Elio去水池游泳,Elio只是倚在池边,谨慎又犹疑,只有Oliver在窄小的水池里来回游弋,显得落寞。之后的一个场景中二人隔着水池对话,彼此渴求却保持距离,营造出一种巨大的张力。直到Elio绕道水池的另一边接过Oliver的手稿,Oliver毫无征兆地翻身落水,水里的人影若隐若现,暗示Oliver已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Elio将Oliver带到他的秘密领地时,二人终于坦露心迹,在水中嬉戏玩闹。泉水清浅,两人的情欲也由一个吻点到为止。而当他们共同度过第一晚时,清晨二人去湖里游泳,则预示着他们完全的沉浸。彻底的缴械投降。 意象 [墨镜] 电影前半段里,Elio和Oliver出场时频繁戴着墨镜。在爱情萌芽的初始,双方互相揣度、试探又试图克制。墨镜如同一具隐藏情感的假面。在Elio假装对Oliver毫不动情、极力撮合他和Chiara时,Oliver冷言回应。之后,二人坐在狭小的车后座,虽然紧挨着对方,却都戴起墨镜,直到在沙滩上二人注视着对方的眼睛,Elio同Oliver拿起的铜像残臂握手,宣告和解。 《恋人絮语》中巴特对笛卡尔“戴着假面前进”(Larvatus prodeo)的注解很能体现这种假面的意象内涵: 我示意着自己戴的假面步步紧逼——我替自己的激情罩上一具假面,却又小心翼翼地(狡黠地)用手指着假面。每一种欲求最终总要有一个观众,爱情的奉献最终免不了一出终场戏——符号迹象总是要占上风的。 直视太阳令人晕眩,有时只能戴上墨镜。 戴上墨镜,不过是此地无银、欲盖弥彰。表面拥有了一种尊严上的优势,其实反而泄漏了心迹。然而,令他们痛苦的或许不是被看穿,而是要将自己的痴情掩盖几分,又暴露几分。我给的暗号,你若不理会,反更令人心碎。就像Elio在午夜看到Oliver起身去卫生间,故意打开自己床头的台灯,屏住呼吸躺在床上等待,却最终发现Oliver头也不回地回了房间,于是边关灯边嘀咕了一句:“叛徒”。 [香烟和六芒星] 抽烟是Elio的嗜好。Oliver与Elio骑车去镇上时,曾在一间杂货铺门口停下买烟。当Elio一边抽着他递过的烟一边说:“我以为你不抽烟”时,Oliver转头说:“我确实不抽。”然后抿嘴一笑。抽烟是Oliver内心接近Elio的一个迹象。午夜阳台的会面,Oliver握住Elio的手时,手上便夹着一支燃着的香烟。 这种模仿行为也同样出现在Elio身上。Oliver第一次与Elio一家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吃早餐时,电影就给了他胸前戴着的六芒星一个特写。如果电影镜头代表Elio的视角,那么Elio第一天就注意到了他的项链。当Elio和Oliver互相表露心迹之后,Elio告诉Oliver自己也有一个相同的六芒星,只是不常戴,因为母亲说他们是谨慎的犹太人。但这段对话之后,Elio就戴上了六芒星项链,总含在嘴里出神。只是一条项链便令人痴迷,这或许“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咀嚼意义带来的快感”。母亲坐在他身边时,也注意到了他的项链,用一只手捧起六芒星,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又捂在他胸前。 因为爱慕与崇拜而模仿对方的言行举止,这样的行为再寻常不过。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会饮篇》里就坦言:“我便如此穿戴,以便与一位气度不凡的男青年同行。”恋人通过模仿而企图达到气质上的相通,使恋爱中的形象成为一个实体,相互交融,你中有我,全身心地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也是对片名“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的注解之一了吧。

 3 ) 美到令人窒息

1983年的夏天,24岁的奥利弗(Oliver)来到意大利游历,短暂寄宿在教授家里。

短短六周的时间,教授17岁的儿子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实现了从初遇,到相爱,再到告别的转变。

奥利弗是风华正茂的成熟青年,埃利奥是天真稚嫩的翩翩少年,两人经历悬殊,性格不同,但并没能阻止他们产生一段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

奥利弗

奥利弗是美国大学生,他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他在舞池中手舞足蹈,很容易就获得了奇娅拉(Chiara)的芳心。

他才华横溢,博才多学,常常发表建设性的观点,还可以与教授探讨学术,一较高下。

他性格外向,口齿伶俐,他对每个人都很好,和每个人都合得来,但这也让埃利奥感到吃醋。

奥利弗比埃利奥大了整整7岁,生活和经历让他变得含蓄和圆滑。

他早早就爱上了埃利奥,或许是害怕吓到埃利奥,又或许是担心埃利奥喜欢女生,他没有直白地表达爱慕之心,而是选择在打球的时候通过捏埃利奥的肩膀来暗示对方。

不过埃利奥或许是出于害羞,或许为了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挣脱了奥利弗,使得奥利弗以为埃利奥不喜欢自己,于是之后选择了保持距离。

奥利弗是比较成熟的、老练的,显得套路满满,富有情趣。

比如埃利奥说“我对真正重要的事很无知”,奥利弗明知道埃利奥指的是什么,可他就是假装不知道,就是要明知故问,就是要让对方亲口说出来:“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当埃利奥说“除了你之外,我没有别人可以说”,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奥利弗仍然含糊不清地问道“你说的意思是我认为的意思吗”,非常调皮。

难怪人们常说:恋爱最好的时候,就是暧昧的时候。

这种暧昧不明的感觉,的确格外浪漫。

再比如两人明明都接过吻了,奥利弗又偏偏要玩消失,使得埃利奥到处找不到他。

埃利奥好不容易等到奥利弗回家,连忙在床上躺好,等对方进来,然而奥利弗偏偏就是不进来,以至于埃利奥直呼“叛徒”。

奥利弗的躲藏、沉默、欲擒故纵、忽冷忽热,让埃利奥更加火急火燎,更加想要和自己在一起,又是到处找他,又是递纸条,把埃利奥玩得团团转,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埃利奥

骑车的时候,埃利奥第一次碰到了奥利弗,就爱上了对方。

他的眼神意味深长,说明了一切,但他什么都没说。

奥利弗捏他的肩膀,更是使他春心荡漾,但他再次隐藏了想法。

埃利奥当然是憋不住的,他想说出来。于是,他和家人谈论起奥利弗,这时他又表现出矛盾和复杂的心情,他说奥利弗总是说“回头再说”的做法很傲慢,还说“可能会越来越讨厌他”。

如果有人在人们面前谈论另一个人,口口声声说Ta有点讨厌,但是语气又没有恶意,就说明很有可能是喜欢上对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他看着奥利弗,情不自禁地抚摸自己的器官,被发现后又谎称是在读书。奥利弗也很有绅士风度,没有让对方难堪,看破不说破。

他偷看奥利弗换裤子,他看奥利弗游泳。他不好意思直视奥利弗,甚至想偷笑都要转过身去,还假装是在看乐谱。

他会改编乐曲来吸引奥利弗的注意,他会溜进奥利弗的房间,嗅闻对方裤子上残留的体味,又调皮又羞耻……但他就是不说出来。

他懂得读书,懂得游泳,懂得改编乐曲,懂得皮亚韦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他什么都懂得,却不懂得爱情,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慕之心。

蒂莫西·柴勒梅德什么都没说,但他的动作、眼神、嘴角露出的笑意都是爱意的完美诠释,他把17岁少年情窦初开、同时又羞涩胆怯的情绪演绎得恰到好处,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奥利弗和奇娅拉跳舞的时候,埃利奥眼神中夹杂着羡慕嫉妒的醋意、受到冷落的心塞、一厢情愿的苦闷,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喝闷酒,抽闷烟,随后又或是想报复奥利弗,又或是想看看奥利弗会不会吃醋,邀请邻家女孩玛琪娅(Marzia)一起游泳,第二天假装对父亲说“我和玛琪娅差一点就做了”,其实是说给奥利弗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奥利弗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着埃利奥的面和奇娅拉接吻。

埃利奥当然不高兴了,去加尔达湖打捞文物的时候,他开始生闷气,不允许奥利弗坐副驾驶座。

结果父亲钦点奥利弗坐副驾驶座,搞得埃利奥哭笑不得。

除此之外,埃利奥假装撮合奥利弗和奇娅拉,也是想试探对方,尽管被轻易识破了。

和奥利弗相比,埃利奥稚嫩了许多,他心中也有小九九,但是很容易就能看透。

但是,不得不说稚嫩也没什么不好的,正是因为他的稚嫩,和奥利弗的稍显成熟相碰撞,才会擦出火花,上演一出互相吃醋、互相试探的戏码,显得既有趣又浪漫。

倘若两人都十分成熟,想必就不会发生什么趣事了。

也正是两人不够成熟,导致他们的感情之路并不顺畅,充满戏剧性和可看性。

比如,奥利弗的忽冷忽热,让埃利奥陷入了“他喜欢我”和“他不喜欢我”的挣扎,他内心紧张,忐忑不安,他在沙发上缩成一团,用枕头捂住自己,甚至稀里糊涂地和玛琪娅发生了关系。

正是他们顽皮、淘气,才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不至于让人轻易猜到剧情发展。

也正是经历了误会和分歧之后的握手言和,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显得弥足珍贵,毕竟没有谁的爱情是一帆风顺的。

如同两人喜欢吊对方胃口一般,导演也是让观众吊足了胃口。

首先是迟迟不安排两人相爱,即便相爱也是点到为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在小溪中嬉戏,在草地上晒太阳,他们抚摸对方的嘴唇,然后接吻,含蓄而克制。

他们在房间里拥抱、接吻、抚摸对方的身体,然后镜头就转到了窗外的树上,只留下两人的喘息,以及夏蝉的鸣叫,给人无限想象。

再比如奥利弗亲吻埃利奥的脚背;吮吸埃利奥的器官;尤其是“桃戏”堪称惊艳:埃利奥用手指戳破桃子,让果汁肆意流在自己的身上,奥利弗再将它舔干净,情趣十足又不至于低俗。

导演把握得非常到位,退一步尺度不够,进一步就是色情,恰到好处就是艺术。

接下来,他们一起接吻,一起旅游,他们载歌载舞,游山玩水,在山间用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让高山深谷、天地玄黄见证他们的爱情。

直到六周假期的结束,埃利奥在火车站送走了奥利弗,默默看着火车离去,心情沉入谷底。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母亲接埃利奥离开的时候,他早已泣不成声,他仅仅和奥利弗在一起数周,却仿佛失去了对方一万次……

正如父亲所说:“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天就狡诈地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但是,请你感受你所感受的。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我也许曾经接近,但我从来没拥有过你们所拥有的,总有些什么在阻挠我,或是挡在我面前。你充满了悲伤,痛苦, 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总结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非传统的同性片,它非常高级的一点在于,没有讲述两人的爱情受到世俗的眼光,或者受到家人的反对,或者受到人们的歧视。只有奥利弗说的一句“我父亲要是知道会把我抓到教养所去”,仅此而已。

诸如同性恋人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或者在人们的反对中匍匐前行、或者力排众议也要在一起的情节通通都没有。

电影没有强调同性恋有什么不同,没有以主角的同性恋身份刻意营造戏剧冲突,没有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和所有异性恋电影没有区别,它就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

这无疑是对那些说本片是靠“政治正确”博取口碑的人狠狠扇了一耳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背景像是理想状态的乌托邦社会,在这里,没有守旧的思想,没有歧视的目光;在这里,同性恋和异性恋是一样的,你可以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可以率性绽放自己的青春。

埃利奥和奥利弗并非因为对方是男性才在一起,他们是因为深爱着对方才在一起。只关乎爱情,无关性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只是一部爱情片,而非同性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情很简单,但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它的真诚、纯粹。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导演偏偏选择了还原电影之美,电影的台词不多,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画面、动作、表情、音乐来推动剧情。

很多电影都是剧情鲜明、台词众多,通过剧情、台词营造戏剧冲突,比较直白,观众也比较容易看懂。

相比之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注定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电影,它简化了剧情和台词,显得比较抽象。因此,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如果电影恰好戳中你的内心,你就会非常喜欢;如果你无法感同身受,你就会觉得它平淡无奇。

上周我就看完了这部电影,初看无感,觉得电影严重过誉。我静下心来,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之后,才逐渐开始体会到电影的美感,才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

正是因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以往剧情、台词存在感很强的电影相比显得抽象、含蓄,才展示出一种无法用言语和文字形容的美感,上升到了气氛、感觉,甚至意识的层面。可能你就是觉得电影好,但又说不上来好在哪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浪漫、文艺、清新、唯美,是最干净的爱情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每一帧画面都妙不可言,每一个旋律都沁人心脾,主角的每一个动作都感人肺腑,每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每一个眼神都美不胜收,从嘴唇,到身体、脚趾都美到无以言表。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无法悟出人生哲理,也无法参透普世价值,但它就是美到令人窒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满足了我对爱情片的一切幻想。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次灵魂洗礼。透过电影,我仿佛看到1983年的夏天,那个叫做埃利奥的少年,迎来了他人生的初恋。

多年以后,他再次收到奥利弗的消息,就是对方的婚讯,可惜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

他默默蹲在壁炉边上,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旁,以我的名字呼唤你,也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4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细节?

Elio表白当日午饭时流鼻血。小说里写是因为Oliver那时在暗戳戳地用脚掌揉Elio的脚。电影里没有拍桌下,使Elio流鼻血的原因不明不白,但模棱两可更有意思。

临分别前的晚上Elio看到Oliver和路边的陌生女人跳舞时蹲下身剧烈地呕吐。呕吐是因为即将分别的感觉直击内心,是因为你看着心爱的人和陌生人快乐地起舞,你却不在其中,那一刻你就像一个外人。瞬间也许你意识到,那个你深爱的人身上终究有些部分是不属于你的,而且他马上就会离去,于是便有突然难受得想把心都呕出来的感觉。当然其实当晚Elio喝了很多酒,也可能呕吐是处于不胜酒力。所以他呕吐的原因我们也说不清楚,就像他流鼻血的原因。导演Luca Guadagnino对这两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简约,但回味无穷。

还有他们在海边握(铜像)手言和。言和是Elio提出的,他们步行去海边时Elio是暗笑的,暗笑是因为他开心Oliver生气了。临上车前Elio拿Chiara来刺激Oliver,说"great body"。Oliver真的生气了。他也暗地里喜欢Elio,所以Elio硬要把Chiara塞给他的时候他当然生气了。Elio看他生气就自己高兴了。因为这说明Oliver在乎他呀!更有心的细节是他俩并排坐在车后座生闷气,Elio的爸爸看到了,问你们俩是怎么了?没人回答。他爸爸应该是一下子就看懂了两人在闹别扭,所以说,Oliver坐前边来,给我指路。Elio当时很气愤惊讶地说what? 他爸爸这举止太体贴了。自己的儿子和学生(暂称Oliver是他学生吧)闹别扭,学生住在他家里,但毕竟是外人。如果他叫Elio坐副驾驶给他指路,当然作为外人的Oliver会更加觉得被孤立。所以爸爸对他格外好,让他坐副驾驶。这是非常emotionally intelligent的父亲对客人/学生/准女婿的特殊关怀。

 5 ) 人去楼空花已尽 花谢人散未有期

“Find Me” 第一章起与第四章末预览 copyright @ André Aciman

作者André Aciman认为人类美学的第一产物是古典音乐,所以他借用音乐术语Tempo(速度还原), Cadenza(华彩乐段), Capriccio(随想曲) 以及Da Capo(从头开始)来命名小说续作Find Me(请来找我)的四个章节;分别讲述父亲Sami,Elio, Oliver, 以及Elio和Oliver。已经离婚的父亲Sami乘坐火车从弗洛伦萨去往罗马看望Elio,途中偶遇27岁的女摄影师Miranda。“她的爱如干柴烈火,漫无边际,”父亲回忆道。这时同样27岁的Elio已是一名古典钢琴演奏家。他与比他年龄大一倍的男士Michael交往,同时还牵挂着Oliver。虽然此时的Oliver已经有了妻儿,但他却同样渴望Elio,并不时的幻想着三人行。在第四章小说的结尾,Elio和Oliver再次相聚,他们一起追思父亲Sami,并大胆的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生活会是如何。

我得不到你的人,也要得到你的心,我甚至希望的不是你平安而归,而是你平静的躯干,让我挖出你的心脏,用你那海蓝衬衫包裹着它,这样我们就会永不分离。你永远都不会明白17岁Elio被荷尔蒙侵蚀的内心世界,因为你只看了电影...

▌幕后故事

导演Luca Guadagnino一笔带过了主角吃精与做爱的剧情,只为了迎合异性观众及奖项评委,英国卫报的影评抨击道。而导演Luca把这部电影看作为他拍摄Desire系列的第三部曲,前两部分别是《假日惊情》(A Bigger Splash 2015)以及《我是爱》(I Am Love 2009)。由于之前电影运用的镜头过于露骨,很多制片人对他的拍摄风格造成误解,在加上本片的题材本身已经趋于小众,对拍摄筹资难度很大,故不再使用大胆的拍摄风格。导演Luca在一次问答会上提到,电影和小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媒体。他要做到的是把小说的灵魂搬上屏幕,而不是小说里的文字。导演说对于电影最重要的变动是新的拍摄地点,由原计划的Sicily Island 的海边改到了Crema Lombardy,距离导演家不远的地方。而原著的大多场景都配有多达几十页的心理与环境描写,这对电影里人物心理刻画造成很大困难。电影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光阴,起初导演曾考虑用此片的插曲创作者,来自美国独立音乐创作人Sufjan Stevens作为本片的旁白者。Sufjan的一首早期创作歌曲Fitile Devices与小说剧情有异曲同工的吻合之处,Sufjan是一个爱编织手工,且有故事的歌手。但考虑到使用旁白会减弱电影的代入感,这个想法最终被放弃。剧本一再删减,其中大量心理活动与对话最终只能靠主角们的一个脸部特写来传达。

在我创作的剧本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赤裸情节。遗憾的是导演Luca告诉我,在两位主演的合同里都有注明不能正面全裸。这就是美国文化,对男性演员的赤裸指指点点,而对女性演员则莫不关心。- 编剧
我希望观众能够完全依托主角们情绪的变化,对他们的初恋故事感同身受。在此期间,尽可能的缩小观众与主角因个体差异而产生分歧。其关键在于营造出强烈的“共相感”(Universality一词由美国纽约大学院宪法学教授Kenji Yoshino在其2006年出版的作品《Covering》里提及。原指为了被主流社会接纳而掩盖那些小众人格特征)。- 导演

最终上映版从最初剪辑版的近220分钟缩减到132分钟,导演说剪掉的部分会作为电影第二部回忆部分的素材,如果有第二部的话。而导演Luca也提到,他本人最喜欢的就是小说的最后章节,这也是小说里最耐人寻味的章节,因为它不但揭露的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将电影中简单的相遇与分离情节,升华成了一段长达20年的恋情。而电影只截取了发生在1983年夏天和冬天的情节,故对于角色之间的矛盾以及背景故事无法清晰的传达给观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只看电影的观众对剧情的理解造成扭曲与疑惑。例如有一位观众问导演这部电影和主角的犹太背景有什么联系,殊不知这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没有犹太背景就不会有Oliver这个访客,更不会有这个故事的发生。由于电影没有把小说的剧情拍完,所以只能依靠第二部来解释。Luca说影片的结尾是当初最难改编的部分,就好比不得不将说了一半的话打断,既不能显得唐突,更不能像小说里的情节,留下过多悬念以至于误导观众。在小说里,Oliver离开后的那年似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夏天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因此电影版将圣诞节假期的再次会面改成了犹太光明节的电话聊天,在聊天时Oliver告诉Elio他即将结婚,而Elio回了句,这是件好事。最后Oliver用他的名字回应了Elio以作点题。挂掉电话后的Elio就坐在壁炉前,佩戴着隐形耳机的他,一边听从导演(苍蝇)的指令,一边伴着Sufjan的插曲Visions of GIdeno, 静静啜泣了整整3分24秒,身后是母亲和管家忙前忙后布置餐桌的模糊身影。这样的结局显然和小说的结局互相辉映。即使没有电影第二部也会是一部成功的改编。

本片的制片人,兼编剧James Ivory在最近的采访时透露,该电影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部,这一点他在10年前看到未出版的小说就打算好了。10年前作者由于错过了每年在意大利度假的机会而用3个月创作了这本小说,小说还没发表就被制片人Peter Spears和Howard Rosenman联合购买版权,并特邀James来为本片编剧,James又找到了远在意大利的朋友Luca 担当拍摄顾问兼联合制片人。几年过去了,由于片酬太低,拍摄地点远在意大利,包括Luca在内的所有受邀导演全都拒绝为此片指导拍摄,而James年事已高,最终Luca同意了导演这个邀请,但前提是与James联合指导。James认为随便找个演员来扮演续集中40岁的Elio是行不通的。今年89岁的他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3次提名,并因此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无独有偶,James也曾经参与过1987年电影《莫里斯》的剧本创作。但由于当时社会对同性题材的偏见,小说作者E.M. Forster要求James必须在他去世后才可发表该作品。该书发表后不久便招来多位评论家不满的评论,因为小说剧情严重偏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作者生前执意对小说保留圆满结局。这样的举动后被认为是一个有远见的决定,因为他的作品给予了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如今编剧James对该电影的定位是独立小片,没有人会愿意为这种电影投资,所以他在编剧时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他提到,Elio与Oliver的罗马之旅以及期间的知识分子吟诗派对将超出预算并会破坏剧情的连贯性,所以一开始他就打算大刀阔斧的为此片改编。2016年,James把初版剧本的版权卖给了Luca,并决定让Luca单独指导该片。获得版权的Luca对剧本进行了二次编写,删除了所有裸露镜头,删除了所有Elio的旁白,改变了拍摄地点拍摄成本从一千两百万美元压缩到三百五十万美元。

“I knew that very little in the film would correspond to my novel and, like any author, was wistfully resigned to watching my story morph under someone else’s vision.” 我知道电影的大部分剧情不会与小说保持一致,如同任何一个作者,当看着我的故事慢慢变成别人的版本,我只能抱有最后的希望,一切听天由命。- 作者

小说作者Andrè Aciman, 1951年生于埃及,成长在一个思想自由的犹太家庭。1965年中东爆发第二次战争, 其家庭因西班牙犹太背景被埃及政府驱逐出境。期间他的生活动荡不安,直至1968年才定居到美国纽约至今。André热爱阅读各国古典文学作品,他的父亲不会因为书中的不雅内容而限制他对书的选择。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著作《追忆似水年华》(In Search of Lost Time)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作品。André现任于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理论史及马塞尔作品。André提到,小说结尾是Elio的大段内心独白,这是全书最难书写的部分。如果没有独白,电影将很难还原书中最后一章节中,那些散落在段落之间,总能深深波动读者心弦的心语。所以要看懂这部电影,要么等第二部,要么看未删减版英文原著。但由于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小说本身也表述的比较朦胧,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剧情解析。

在梦里我与你相遇

作者Andrè Aciman为了表达Elio对过去20年往事的追忆(原著1987-2007,导演Luca为避免AIDS话题将年份变更至1983-2003),在小说里分别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记叙方法并结合了Elio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如梦境般的带领读者回顾了Elio与Oliver的相识,相知,离别,再续的四个阶段,同时也将Elio内心的潜意识零零散散的传达给了读者。也许作者故意在字里行间埋下了这些微妙的细节碎片以作为剧情的暗示,也许当我们把这些线索拼凑起来,我们就能柳暗花明,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美好的回忆总是难以忘怀。作者把他们之间幸福的片段毫无保留的放在了小说的前三章节,无限放大了小说的理想美,而最后一章则在回忆间一点一滴的如针扎般的补充了之前故事的缺失部分,仿佛在梦醒时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生,无奈与叹息。

遗憾是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

“I might be getting married this spring ... it’s been on and off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1983年年末的圣诞节假期,Oliver和Elio在相识的四个月后再次会面。这也是Oliver第一次向Elio揭开他私生活的面纱。在经过断断续续的两年恋情后,他打算与女友结婚。“You’re lucky. My father would have carted me off to a correctional facility.” 家庭观念甚至犹太信仰虔诚的差异深深影响了Oliver对自己生活所做出的决定,尤其是对Elio感情的看法。“We can’t talk about such things. We really can’t.” Elio的出现使他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动摇,对此他曾经对Elio传达消极的态度,并试图影响Elio对他的看法。“Because it would be very wrong.” 这也是Oliver能用来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最后理由。“You’re making things very difficult for me.” 可惜当初Elio并没能够理解这句“你会让我很为难”的真正意义。

screenshot copyright @ Sony Pictures

迷失在平行与相交的世界里

地中海炎热的七月里,Elio与Oliver相遇并迅速发展出来一场即浪漫又不可思议的恋情,期间不乏初恋时恋人之间酸臭的勾心斗角,剧情就这样在主角间不断的翻转再翻转,“That much we’ve known for a while already... ” 直到你认为你了解了故事的一切,“... he snapped right away” ,作者在最后一章继续补充回顾,将那些原本已沉淀下来的思绪再次打乱,这时心中的疑惑只能依赖再次回顾文前文后,以打捞起那些在字里行间被忽视的线索。这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Elio和Oliver对于这场恋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游走在时而相交,时而相隔的两个世界里。这究竟是一场多元之爱(polyamory),流性恋爱(fluid) ,还是单纯的发现自我的旅程呢(Nature loves to hide... I went in search of myself.)?作者Andrè在11月末的采访时是这样解释的。

“As a writer I always avoid using any word automatically fossilizes the thing, and it makes become solid. I want everything to be so fluid, very ambiguous and very amorphous, and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is two human beings who have found each other, and who basically will never in their hearts ever lose each other, that’s all I wanted. ” 作为一名作家,在写作时我会尽可能的避免赋予事物具体的定义,因为这样会使文章变得生硬。我希望一切自然流畅,暧昧不清,似是而非,难以揣测。关于小说中主角间的情感,我想表达的仅仅是两个普通人的相知相识,而他们的心永远不会忘记对方。
screenshot copyright @ Sony Pictures

看来作者是有意没有写出明确的答案。虽然labels是愚蠢的,但对于小说而言,它却能够帮助读者更容易的理出头绪。现在我们和主角们初遇时一样处于一个迷茫的阶段。到底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种感觉是对是错?他们的未来又何去何从?17岁的Elio和24岁的Oliver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渐露出了同样的焦虑。书中Elio的10岁小邻居Vimini就扮演出了一个从上帝视角审视着发生的一切的角色。Vimini成为了在非常时期Oliver唯一能倾诉心声的对象。导演Luca在访谈中表示,Vimini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贯穿了整部小说,他对该角色没能出现在电影中表示遗憾。然而电影中Elio的妈妈(由Amira Casar扮演,曾是香奈儿特约模特。)似乎成为了Vimini这个角色的替代,成为了Oliver倾诉的对象。但是这个角色替换似乎有点逻辑不通。Oliver是多大的胆子敢与主人公的母亲谈论这等私事,她究竟和她的母亲私底下交代了多少以至于Elio的母亲会告诉Elio,Oliver比Elio想象的更爱他。既然换成母亲的角色就不应该还像10岁的Vimini那样一直帮Oliver隐瞒着他的秘密,以至于让自己亲儿子受伤害。而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角色,她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坦然的接纳Oliver,但也没有反对。这一点可以通过书中Elio对母亲的话语解读出来。初次离别时,母亲叮嘱Oliver下次还要来访,Elio的解读是,只可短住几天的假情假意。此外,在影片的结尾,Oliver竟然说Elio的家人把他看作“女婿”一样对待,可以看出编剧比小说作者要更心急一些,因为不管在电影还是小说里,都没有给“女婿”一词作铺垫,除了父亲给他俩预定酒店外,更多是把他看作一位“大明星”的爱戴。

“You’re the luckiest kid in the world.” Elio的确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他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虽然也是犹太人却成长在一个极度包容的家庭环境里,而且他不必对生活承担任何责任。相对于Oliver必须在家庭,事业,信仰与内心世界的挣扎,Elio简直生活在天堂里。可惜Elio起初并不能理解Oliver的痛苦,更无法体会Oliver每夜一个人坐在海边的心情。至此网络上出现一些专业影评师长篇大论批评Oliver演员在该片中没有活力的表演。是的,面对“初恋”的Oliver的确没有像Elio那样蠢蠢欲动,或许这更加突显了角色心理的种种矛盾,或许只有读过小说后的你才能理解Oliver这样表现的初衷,或许Oliver比Elio更能博得你的同情。

screenshot copyright @ Sony Pictures

我的心里永远只容得下你一人

如果说恨只有一种情感,那么爱就有一千种情感。为了探寻究竟,不妨细细咀嚼这些在书中用来描述并传递这份温情,浪漫且诗意的语句。“Oliver, who for so long had loomed like a fulcrum on the scale of life ... Yet life without so-and-so was simply unthinkable.”你的存在支撑起我的生活,你就是我生命的支点。 “Tomorrow I go back to my coma, and you to yours.” 与你惜别,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when I die.” 你将会是我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唯一牵挂的人。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而这句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也会如此呼唤你” 正是出自于小说中主人公做爱时高潮来临的即兴对话。这句话的意思是Oliver已经把正在合体的Elio看成自己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希望Elio也这么看他。Oliver还安慰Elio不要担心家人听到。而这与Elio的想法 “You’ll kill me if you stop,” 形成了对应关系。电影里把这段对话挪到了合体后,略显不自然。

“The Brain may take advice, but the Heart, and Love knowing no geography knows no boundaries. " - Truman Garcia Capote 面对爱情,我们的心不会像大脑那样去思考,顾忌琐碎。- 导演引用

▌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

关于爱的起源,雅典诗人及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 公元前450-385年)在《会饮》时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类,他们分别由男男,女女和男女组成。宙斯及其他众神把他们一分为二,让他们失去了力量。而我们只有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由此产生了爱情。(阿里斯多芬尼斯描绘的“两面人”与本片的海报有几分相像。)在书中,Elio会穿Oliver的衣服,Oliver会重复Elio的话语,他们喜欢交换唾液,交换名字;在做爱时Elio感受到,他们的年龄与性别慢慢的溶解了;在Oliver要吮吸Elio精液的时候Oliver感叹道,这一小股精华汇聚了你的祖祖辈辈,来之不易;在Oliver如厕后,Elio告诉Oliver不要放水,这样他们的排泄物也会在一起,Elio释怀,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在父亲引用法国作家蒙田的那句“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来形容Elio与Oliver的关系的时候,Elio内心却认为,用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中的那句“他比我,更像我”,来形容他们这段关系才更加贴切。这种合二为一的爱情(或者说自恋的情感)贯穿了整部小说,所以不能用LGBTQIA去定义。

《会饮》Plato Symposium / 阿里斯多芬尼斯等诗人汇集吟诗及讨论哲学观。这与原著中第三章在罗马之旅的读书会情节颇有相似。

“I believe with every cell in my body that every cell in yours must not, must never, die, and if it does have to die, let it die inside my body.” 这段文字就是当Oliver离开Elio后,Elio用来安慰自己的,他既然义无反顾的吃下了沾满我精液的桃子就说明他与我会生死与共,合二为一,想到这里Elio 感动的哭了。导演本来删掉了这个情节,但作者反对,最后折中改成Oliver并没有吃下桃子,而演员Elio还是哭了。对此Elio的解释是不舍得Oliver的离开。此处情节的变动弱化了主角间情感的循序渐进。小说中的Elio在与Oliver初次接触的6周期间一直在为与Oliver分离做好各种身心准备,作为长期打算,他决定到美国读大学去找Oliver,而在那之前,他计划用邮局的电话偷偷与Oliver保持联系,在平日里,他会把与Oliver有关的一切都以地标的形式记下来,用来日后安抚自己。“I could easily have thrust myself on him years ago, married or unmarried.” 而Elio始终坚信,如果当初他能义无反顾的与Oliver在一起,就不会像今天如此遗憾。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重要的是过往的回忆能永存于心。编剧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The Cosmic Fragments》来映射影片的结局。

"All is flux. Nothing stays still. Nothing endures but change.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for it's not the same river and he's not the same man. The meaning of the river flowing is not that all things are changing so that we cannot encounter them twice, but that some things stay the same only by changing." 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已非那条河,人亦非那个人。人生好似河水,川流不息,波澜起伏,看似繁杂,却又万变不离其中。- Heraclitus

“My father laughed it off, saying I was too old not to accept people as they were.” 如果要探讨这部电影或小说对LGBTQIA有什么影响,唯一能靠上边的就只有剧中父亲(Michael Stuhlbarg)对Elio开明的教育方式。“They’d clearly been prying, together or separately.” 书中多次暗示任何事都逃不过管家Mafalda的耳目,“No secret could escape this network of informed perpetue, housekeepers”, 所以Elio的父亲一开始就知道Elio和Oliver的事情。有一次Elio抱怨他的女友Marzia难以捉摸的时候,他的父亲反讽到“As if you aren’t!” 。他的父亲甚至还用心的为他和Oliver在罗马预定了高级酒店。对于父亲的这些举动父亲本人的解释是如下。

“You had a beautiful friendship. Maybe more than a friendship. And I envy you. In my place, most parents would hope the whole thing goes away, or pray that their sons land on their feet soon enough. But I am not such a parent.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a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你们的友谊是美好的。也许超越了友谊。我羡慕你。就我看来,大多数家长会希望此事就此了结,或者祈求他们的孩子能快点振作起来。而我不是这样的家长。现在的你,会去抚平伤痛,但如心中依旧存留火花,不要残忍的掐灭它。逃避不会让我们睡的安心。但相比之下,看到对方比预想的先忘记自己会更加糟糕。为了让伤口更快愈合,我们强求自己忘掉过去,以至于不到三十岁的我们就已经遍体鳞伤。每次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付出的情感会剩的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再次受伤,而变得麻木不仁,这多可惜!- 原著
"We’ve all gone through first love, I hope, and come out the other side mostly intact." 希望人人都有过初恋,一路走来,愿你完好。(带有幽默及嘲讽的语气)- 编剧James Ivory在18年奥斯卡颁奖致辞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Pain. Don't kill it 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 “ 现在你的会感到悲伤,痛苦。不要连同曾经的快乐,把这些感觉一起遗忘。(要学会在痛苦与悲伤中寻觅曾经的快乐。)- 剧本
是应敞开心扉,还是寡言而死?你的生活由你主宰,当生活赋予了我们自由的权利,我们寻求幸福的方式却变得冷漠与保守。现在有多少人会像电影中80年代的人那样,敢于与陌生人吐露心腹?

▌导演说“爱”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The experience of Elio and Oliver becomes a substance that makes everybody intoxicated by their relationship, it’s about compassion, he (the author) didn’t (directly) use the word ‘love’ in this novel。” Elio与Oliver的关系令人怜悯,难以忘怀,书中没有用到“爱”这个词(来形容这段关系)。- 导演

悉达多·穆克吉说过,“每一种药都是伪装的毒,但每一种毒都可能是画了妆的药。” 如果你已深陷故事的泥潭无法自拔,那是因为你的灵魂正在反省中挣扎。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映射出的是每个人在一生中所做出的抉择对于一生可能带来的影响。

“I may have come close, but I never had what you had. Something always held me back or stood in the way.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 Novel

正如Elio的父亲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活在多个版本的生活里,现实生活,理想生活,甚至现实和理想的中间,但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真正的生活,有时只有一次得到理想生活的机会,即使你追逐理想的心一直没有放弃,但你的身体终究会垮塌。一生中,有时只因一时的外界因素如,社会观念,家庭观念,宗教观念等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失去了得到理想生活的机会。之所谓,人去楼空花已尽,花谢人散未有期。稚年往事一幕幕,逝去人非泪已干。

“Everyone goes through a period of traviamento... Dante himself did. Some recover, some pretend to recover, some never come back, some chicken out before even starting, and some, for fear of taking any turns, find themselves leading the wrong life all life long.“ 人生难免误入歧途,连但丁亦是如此。一些人回来了,一些假装回来了,一些没回来,一些人则生怕事后发现他们这辈子的路都走错了,索性连尝试的念头都没有就胆怯了。- 作者

当你奋斗一生,子孙满堂,年迈体弱的时候,也许,那时唯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只有幻想在理想生活世界里的你。所以,请不要轻易让机遇与你擦肩而过,有时错过了真的要后悔一辈子。如果你已成为家长,请尽可能给予你的孩子对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所做出决定最大的宽容,引导和支持。 父亲的此番人生感悟足以让读者终身受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和Elio一样好奇父亲在年青的时候错过了什么机遇。“So much of it is wrong, though.” 和电影不同的是,书中的Elio曾多次抱怨家庭内部的矛盾。

“I envied these lives and thought back to the thoroughly delibidinized lives of my parents with their stultifying lunches and dinner drudges, our dollhouse lives in our dollhouse home, and of my senior year looming ahead.” 我嫉妒这些人,他们让我想起我父母禁欲的生活,枯燥无味的餐桌交际,过家家般的日子,还有我的中学最后一年。- 原著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Elio父母禁欲般的枯燥生活,同时也为小说第二部剧情埋下了伏笔。

screenshot copyright @ Sony Pictures

▌寓意简单哲理深厚

“Two young men who found much happiness for a few weeks and lived the remainder of their lives dipping cotton swabs into that bowl of happiness, fearing they’d use it up, without daring to drink more than a thimbleful on ritual anniversaries.” 两个年轻人在几周的相处里,找到了无比的幸福感。从那之后,他们的人生只能依赖,在每次相聚时,用棉花棒蘸着承载着回忆的小碗来获取幸福,每一口比顶针还小,生怕这种感觉被一饮而尽。- 原著

而现在你可以把这部电影或小说理解成一个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导演也承认想把小说拍成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电影。其实小说的初衷也是写给各个年龄层看的,尤其是作者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们,不然也不会少女心的在主角们互做bareback的时候突然插入一段关于个人卫生健康问题的尴尬对话。导演决定同时拍摄不同的版本,而最终上映版选用了对话较少的版本。值得留意的细节是在原著里,Elio和女友亲热时会带套,而和Oliver之间则不会带套,以此强调相互融为一体。(珍爱生命,切勿效仿!)

“Amor ch’a null’amato amar perdona.” 爱,让每一个被爱的人无可豁免地也要去爱 - Elio引述弗兰西斯卡《地狱篇》出自但丁《神曲》

在故事的一开始,Elio在来访者的简历里看中并向父亲推荐了这位来自美国的英俊硕士生Oliver,后来Oliver因为书中的这句“ 爱,让每一个被爱的人无可豁免的也要去爱.” 被Elio的迷恋所吸引。因为Elio的拖延症以及Oliver的意志薄弱,两人同时错过了机会,没能走在一起。最终,两人只能依赖重温当年在一起时的美好点滴来获取幸福感。小说第一部第一章的标题”If Not Later, When?“可以理解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以及文章中Oliver的口头禅“Later”可意为“稍后再说”。是的,作者有意用他们来隐喻Elio的拖延症。而两人最终没在一起才会使寓言的寓意变得如此深刻。

“It’s something that’s always been with me. Some people feel lost, and some people feel lost and think about it, and some people feel lost, think about it and question it. I was always questioning. I was always aware of lust. I was always aware of whatever I wanted. The fact is that whatever I wanted, however strange it seemed, others wanted it too. When I write about it, I have to have the assurance that whatever I felt, as weird as it was, the peach scene in a case, I assume that everybody else gets it, everybody else would share something. I’ve reached and touched readers because they feel it, though they won’t admit it.” 有时人们会感到迷茫,有些人会去思索,而有些人会在思索间探寻究竟。我属于后者。我的欲望感很强。我了解我的欲望。奇怪的是,我发现大多数人与我有着相同的欲望。例如,在写桃子情节的时候,我要把我的欲望传达给读者,引起共鸣,产生话题,我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有些读者不愿承认。- 作者

Oliver的演员Armie Hammer认为电影作为艺术的载体,其意义在于能够激起观众对自我的反思,他认为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来引用Oliver对Elio的一句饱含深意的发问。这个问题也许是作者留给读者们对自己人生感悟的考验,亦作为重要抉择后的一则戒语。

“Would you start again if you could?” 如果可以,你是否愿意从新开始?

▌花絮集锦

Vulture报道,导演在BFI伦敦电影节上说他希望在2020年为该片拍摄第二部。拍摄风格会借鉴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Before“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 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 2004)以及《爱在午夜希腊前》(Before Midnight 2013)。其特点是简约浪漫主义,且故事限定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一点与原著最后章节中Elio与Oliver的15年后会面风格非常吻合。续集将设定在九十年代,其好处将在于,Elio的年龄将与其扮演者Timothée Chalamet的年龄接近,有利于演员的本色出演。目前,导演Luca还没有确定是否会按照小说剧情拍摄,但他已打算让Elio与他的女友Marzia(扮演者Esther Garrel 出身显赫,其父亲导演是Luca的好友,所以...)复合并发展出一段亲密的恋情,他会尝试像法国导演François Truffaut的电影《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中的Antoine Doinel那样塑造类似角色。

正如80年代的影评人批判当时电影《莫里斯》的圆满结局,现如今的影评师在批判《请》过于理想化的剧情。作为一个背景设定在1983年讲述男性之间初恋的故事,原著以乌托邦的形式成功的避开了当时的一切消极元素。但随着电影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影评人批评该电影完全避开了在80年代的ADIS爆发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这与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创作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至此英国Pinknews新闻在2018年2月28日引述导演回应如下。

”I think (the AIDS crisis) going to be a very relevant part of the story. I think Elio will be a cinephile, and I’d like him to be in a movie theater watching Paul Vecchiali’s Once More (a 1988 film about the AIDS crisis)。That could be the first scene (in the sequel).“ 我认为(AIDS危机)将会成为(续集)剧情的一部分。我认为Elio会是一位电影爱好者,我希望他会在影院里观看保罗·韦基亚利 (法国导演 Paul Vecchiali)拍摄的电影“Once More”。(该电影于1987年上映,讲述在AIDS危机的背景下,一名男子为了另一名男子抛弃他的妻子),这可以作为电影(续集)的第一幕。 - 导演

与美国电影不同的是,欧洲电影不会在创作时受到电影类别的约束。而如今令导演Luca头疼的是大多数观众把该片理解为一部同志题材作品,这违背了原著的灵魂。所以第二部电影将淡化“同志”情节,此外Luca也透露2017年51岁的Elio会有长子一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二部电影会有一个糟糕的结局,原著开放的结尾给电影的第二部留下了很多种可能,而其中一种则是Elio和Olive偷偷离开他们的伴侣,开始一段短暂的世界旅行。最近导演Luca表态,电影的第一步如此成功,意味着第二部注定失败。他在质疑接拍第二部的必要性。

其实小说的结尾已经暗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惜没人能体会出来。在书的最后一章,Oliver邀请Elio去他家吃晚饭,顺便见见他的妻子和孩子,而Elio顺口回了句“我不能”。此刻对于Elio而言,乃情牵往事梦依然,他无从面对寻求友谊的Oliver。但在最后,Oliver主动造访了Elio的故居,而此行的目的不再出于友谊。所以如果Luca愿意,电影续集的结尾会非常圆满,至少我认为这会更有意义。- 作者
主演Armie Hammer认为虽然小说第二部已经出版,但他相信导演Luca只会把它作为参考,而不是完全复刻。2020年10月1日
原著短小精炼,却在字里行间埋下了大量微妙的细节,每次重复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注:此影评是根据英文原著对照编写,其他版本或翻译有偏差,或内容有删减,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作者用Oliver的摔伤严重程度来对照Elio对他情感的冲击。

社交网站上明星间的口舌大战从未平息,连好莱坞智商排名第一的James Woods也学会了趁热炒作,可惜借的是公鸡没下出蛋。PS意大利合法XX年龄是14岁,当然如果对象涉及公务员例如教师则最低年龄是16岁。

▌卓越的艺术团队

该片制作团队才华横溢,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国歌曲艺人Sufjan Stevens,再有就是意大利时装摄影师Alessio Bolzoni。今年35岁的Alessio已经为众多奢侈品品牌拍摄过广告大片,他的客户有Dior Homme, Kris Van Assche, Christian Dior, Louis Vuitton, 3.1 Phillip Lim, Adidas, Adidas Y3。其拍摄特点就是从下向上仰视拍摄模特,突出模特身体的自然曲线剪影,如同在拍摄一尊尊高大的米开朗基罗雕像。除了为本片创作海报,Alessio还拍摄了多个系列的宣传照。

导演Luca在电影节与片中扮演父亲的演员Michael Stuhlbarg再次会面,剃掉毛发的他与片中形象大相径庭,导演第一眼没认出来。
photo copyright @ Alessio Bolzoni

▌意大利克丽玛

还记得在影片一开始, Elio的父亲让Elio带Oliver去克丽玛Crema开银行账户吗?还记得他们去Lake Garda湖探寻古迹吗?导演的家就住在Sirmine del Garda,位于Lake Garda以南90公里处,一座17世纪风貌的小镇,距离米兰约40分钟的车程。导演Luca买下了小镇里一座被闲置近40余年的300平砖瓦古宅。Luca亲自动手用了半年时间对故宅室内进行装修。这里不仅是Luca的居所,还是该片工作人员创作与排练的地方。在拍摄期间,第一层所有房间一直延伸到后院及鹅卵石地面的停车台全部留给前期剧务人员,第二层则留给后期制作人员对影片进行编辑剪辑。演员则住在附近的民宿公寓。而剧中Elio的宅邸就坐落在附近3公里处,Luca非常喜欢剧中Elio家的这栋别墅,他原本打算买下它可惜资金不够,于是他决定将对它的爱呈现在影片里。现在这座16世纪的别墅仍在出售中,它的报价是215万美元。Luca说他的秘密就是想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而且只为富豪工作,因为他不喜欢在艺术创作上受到约束。相关延伸阅读请跳转纽约时报。原著巧妙的借助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油画作品,意大利民谣以及但丁的诗歌,对原本抽象的故事背景与自然风貌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其中B城就是对应现实中意大利海滨城市博蒂格拉Bordighera,因为那里有莫奈作品中的Monet's Berm。虽然这些被影片中的克丽玛所取代,但影片后来加入的考古学与雕塑等艺术元素完美的展现了影片独特的异域文化,配合传统35mm胶片,每一帧风景颗粒感十足,犹如一幅幅印象派作品被胶片链接起来,画质感如痴如醉。如果你对影片中意大利小镇的风景情有独钟,可以关注一下下面这些地方。

screenshot copyright @ Sony Pictures

Piazza Trento e Trieste:Elio与Oliver经常去的小广场

Moscazzano:Elio与Oliver骑车远足的乡间

Fontanili Capralba:Elio与Oliver初吻的湖畔(那的水真的很凉)

Jamaica Beach:Elio与Oliver还有父亲探寻古迹的海边

Cascate del Serio:意大利最高的瀑布,约314米,瀑布由水闸控制,影片中是消耗巨资的人工放水。

Bergamo, the Agnello D'oro Hotel:父亲为Elio与Oliver预定的罗马酒店

Pizzighettone:离别的火车站

以下是导演Luca古宅的照片
Luca自己设计的拼接古镜
copyright @ Mikael Olsson

▌原声音乐也有故事

整部电影贯穿在古典与80年代流行音乐之间,有Sufjan创作的先锋派民谣,有收音机和电视的背景音乐,有DJ的舞曲,还有主角Elio亲自弹奏的吉他和钢琴曲。正如导演Luca所说的那样,该片的每一首原声音乐都具有其 6 ) 夏天的桃子最美味,恋爱的青年最可爱

一、故事情节

原著小说对环境和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容词)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是大段大段Elio的心(脑)理(补)描(意)写(淫)和很多细节的暗示也给电影改编带来了很大难度。例如说,在电影的前半部分,Oliver有两次把手搭在Elio肩膀上的桥段,第一次是在两个人骑自行车去镇上的时候,第二次是打排球的时候,其中第二次给了特写,但是Elio避开了。小说里Elio的内心戏超级无敌丰富,希望Oliver的手永远不要拿开,但是又怕自己会错意把Oliver吓走所以才僵硬地躲开了还装作不喜欢身体接触的样子。但是电影里其实不太容易展现Elio的这种一瞬间百转千回的纠结。但是即使如此,这部电影的改编应该说非常优秀,这要归功于导演Luca Guadagnino和编剧James Ivory对情节取舍、影片节奏和整体风格的掌握,尤其是有些情节我觉得比小说里表现地更精彩。

1. 年轻的巴赫

电影在英国上映以后北美上映之前放出了几个片段,最打动我的就是Elio给Oliver弹巴赫的这段。虽然是原著情节,看书的时候只觉得这段很有趣,而电影以立体的方式,让观众真的听见三个不同版本的巴赫,看见Elio在三个版本里的变化的时候,就真的感叹这个情节设计得太巧妙、太高级了。 第一个版本是李斯特的巴赫,热情浪漫;第二个版本是布索尼的版本,庄严肃穆;第三个版本是年轻的巴赫献给他的兄弟的,深情忧郁。

这是Elio第一次试探Oliver对他的态度,可是因为Elio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的感情暴露,生怕Oliver知道以后会疏远他,所以选择了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对Oliver流露了心声。但是看完以后倒回来想想,Oliver一开始提出听Elio弹琴,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呢?

2. 一战雕像

如果说巴赫的那场戏只是暗示的话,那么一战雕像前的这段戏就是明示了。导演很聪明地安排两个人从雕像的两边走过:Oliver有一瞬间想听Elio说出心里话,可是到了捅破窗户纸的时候却又退缩了,在画面上就躲到了雕像的后面;而镜头在Elio最后一次说完“Because I wanted you to know”之后顺着Elio的视线看向了举着石头的雕像,就像在说Elio即使被拒绝也要告白的决心,但又有意不想让Oliver的拒绝来得那么快,所以避开了Oliver第一时间的反应。两个人在这一小段互不相见的时间里互相下定了决心,在绕过雕像再次面对Oliver的时候,Elio的语气和动作就明显变得坚定了,相对比之下,Oliver的犹豫也能让人感觉到这段告白让他在情感上惊喜,可理智上却要拒绝的为难。

3. 山上的吻戏

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体会吧。反正Elio舔Oliver的那下,真是整个人都酥了。

4. 爸爸的话

Elio离开之后,爸爸对Elio说的一段话是非常感人而且深刻的。正如Oliver在电话里说的,能有这样的家长真的是太幸运了。我们的父母可能很难做到这样,但我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家长。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Michale的表演非常内敛但非常走心,是真的把每句话说到了Elio心里,也说到了观众的心里。当他在说到他曾经可能又机会拥有一段这样的“友谊”但最终却退缩了的时候,眼睛里隐隐有些水光,但是马上就收住了,这些细节真的太赞了。

5. 炉边的眼泪

如果说Elio爸爸的一段话升华了这部戏的主题,那么结尾的这场哭戏绝对是这部电影点睛之笔。 这段之所以美,还真不是因为甜茶好看(虽然真的哭得美呆了),而是因为甜茶演出的“层次感”。 我记得以前王家卫在访问中曾经谈到巩俐在拍《2046》的时候有一段告别的戏,没有台词,王家卫先后用了两卷不同长度的胶片拍摄,而巩俐是那种你给她多长时间,她就能精准展现出多少层次的演员,让导演都舍不得喊卡。

甜茶这段,一开始是笑中带泪,因为知道Oliver没有忘记CMBYN的约定,知道Oliver爱他;可是慢慢笑容就褪去了,是意识到爱人是真的不会回来了的悲伤,咬着嘴唇抑制着不让情感崩溃(但是片尾曲响起来的时候我反正是哭了;在擦了一把眼泪以后,又努力地挤了一个笑容,想让自己假装没事;可是眼泪还是抑制不住地掉下来,开始啜泣;最后像是想通了一样,一边哭嘴角却挂着一个胜利一般的笑容,这是一段不后悔的爱情。甜茶虽然一句台词没有,但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这段戏是电影原创的,也是电影的最后一幕戏。其实我是感谢导演让故事在这里结束的,毕竟原著后面的故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把北极甜虾捕捞起来以后在船上立刻煮熟急冻起来,锁住食材最鲜美的口感一样,让故事结束在这个冬天,就像就让这个爱情故事在被时间摧残之前给它画上一个不那么让人伤感的句点,让爱情停留在它最美好的时候。

二、人物塑造/演员表演

1. Timothée Chalamet as Elio

2017年最让人惊艳的演员非甜茶莫属,若非撞上Gary Oldman的神级表演,在今年的颁奖季或许可以收获几个影帝也说不定。

我觉得好演员也分两种,一种是靠智商和努力通过后天的训练一步一步磨练出高超演技的演员,很多方法派的演员其实都是这样(比如段奕宏);另一种演员与生俱来就有演戏的天赋,表演中透着浑然天成的灵气(比如周迅)。甜茶就属于有灵气的。

Elio这个角色本身是很复杂的。青春期的少年,充满活力、好奇心旺盛,有些孩子气总想装大人扮老成;可同时他又有着艺术家的敏感和脆弱,满腹心事却不敢在人前显露自己。不需要台词,观众也能看出Elio暗恋时的纠结,仿佛都能想象Elio在心里掰花瓣“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透过他的眼神和小动作,就可以看到他对Oliver热切的渴望,分分钟诱惑着对方。

表演由两个部分组成,台词和形体表情。形体表情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炉边哭戏那段,上面已经讲过了这边就不赘述。台词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战雕像那段,甜茶的台词处理。

“Because I wanted you to know”这句词一共说了四遍,而甜茶说出了4种不同的感觉——

第一遍:脱口而出的心里话;第二遍:因为说出了心里话有点惶恐和小心翼翼;第三遍:有点自暴自弃的感慨和无奈,Oliver我真的想告诉你我多喜欢你;第四遍:渴望和肯定,我如此爱你,你为什么不懂呢?

2. Armie Hammer as Oliver

其实相比于Elio,Oliver这个角色并不太好演。原著里的Oliver其实戏份并不多,整个人物形象有一半是Elio在脑子里YY出来的,他的好他的坏都有那么点不真实,导致我看书的时候一度怀疑Oliver真的爱Elio吗,而且他们后来重逢的时候我几乎觉得这个Oliver和当年意大利夏天里的Oliver是两个人。原著从Elio的视角看世界,他眼里的Oliver是个完美的人,可要把这样一个有点虚无缥缈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对演员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导演选择让锤子来饰演Oliver,不得不说非常有眼光。单从外形来说,锤子的Oliver真的非常有说服力。但从表演上来说,还是有美中不足之处的。

先说好的地方。锤子有两场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是桃子play被Oliver发现了以后,Elio抢桃子被Oliver一把制住的那一段。锤子这一段的处理真的挺棒的,从一开始的开玩笑到脸色一变认真起来制住Elio再到看到Elio大哭的惊讶和爱怜,那是第一次我真正感觉到Oliver是真心喜欢Elio,甚至爱得更深沉的;二是在罗马最后一夜激情过后,Oliver独自在阳台上回望Elio的那一眼,那种不舍简直要溢出荧幕了。其实不只是这两场戏,锤子有好几处眼里明晃晃地闪着对Elio的欲望,可是情感却被理智压抑着,就是这一点让Oliver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

但在锤子的台词时不时地会给我一种很可惜的感觉,总觉得离感情到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总是失之毫厘,对比甜茶和Michael就觉得逊色一些。例如说在书房谈论词源学的那段,他的处理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如果说Oliver是在卖弄看起来又没有特别自信,如果说Oliver只是轻描淡写地展示自己的学识他的表现又有点刻意,总之有点两头不靠。

三、音乐

其实第一次知道CMBYN大概是小半年前在英国的电影院里看了预告片,当时就觉得非常期待,可后来的生活就被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占据,完全把它给忘了。直到某一天在微博上听到了舒肤佳老师的主题曲,对这部片的期待一下又被重新点燃了,就去买了kindle电子书,配着舒肤佳老师的原声带,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原著。虽然我也算是阅文无数的老司机了,还是经常在地铁上看得脸红心跳咬手指,可真正看到最后又觉得怅然若失,这个时候再听《Mystery of Love》和《Vision of Gideon》就特别有感触,于是循环播放了两个月。趁着12月毕业典礼回英国的机会,刚到英国第一天就晚上把家长留在酒店,去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

我一直以《Mystery of Love》会是片尾曲,结果在两人去罗马路上的空镜片段里突然响起了这首歌,我一开始还挺意外的。可仔细想想,这个时间点却是Elio的心境最符合这首歌的时刻了。去罗马的时候,Elio的整个世界几乎都被Oliver占据,沉浸在这好像上帝恩赐的爱情里,虽然明知道爱人不久就要离开,可仍然奋不顾身地投入他的怀抱,因为隐隐期盼会有奇迹,爱情不会终止。

这首歌的旋律和编曲就像流动的河水,虽然表面上轻描淡写的,却又因为抱着一丝期待而隐隐有些躁动,既像初遇Oliver时候的Elio,又像失去Oliver时候的Elio。就歌词而言,不得不说舒肤佳老师真的是一个诗人,Rogue River, Hephaestion, birthmark, blackbird这些意象真是含蓄又美好。生命是河爱情是水,失去爱情就像河床枯涸,怎么办呢,就以这段爱情在身上留下的回忆和痛苦作为爱情的延续在生命中继续流淌吧。在我看来,小说里的Elio和歌词更加贴合,他是真的把自己围在了一座叫Oliver的墙里,让初恋成为唯一的爱情,把忧愁和悲伤当作爱他的证据。

而片尾曲《Vision of Gideon》在炉边那段戏的时候完美插入,一遍一遍重复着”visions of Gideon”,和电话的最后Elio一遍一遍以Elio之名呼唤着Oliver相呼应,带着观众和Elio一起回忆着那个夏天和Oliver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一幕一幕,真是完美契合。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影视音乐都应该是为剧情本身服务的,应该和剧情融为一体。舒肤佳老师的这首歌,完全不突兀、不抢戏,就像唱出主人公的心声。为舒肤佳老师打call!

另外就是坂本龙一的《M.A.Y in the backyard》和《Une barque sur l’ocean from miroirs》这两首古典风格的钢琴插曲我也非常喜欢,既是暗合了Elio改编钢琴曲的兴趣,又对暗示人物心理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总体评价

这部片是我心里2017年的最美的电影,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用电影语言好好讲故事的电影。CMBYN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而事实上这也完全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片子,它带给观众的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高潮。同样是情感强烈的电影,《归来》在改编时只截取了原著最后的一小段感情进行了放大,而CMBYN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为了向读者传递Elio炽热的感情,用极其细腻的心理和环境描写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随Elio的忐忑而忐忑,因他的欢喜而欢喜,为他的伤心而伤心。而电影可以说是将文字完整地翻译成了镜头语言。

如果要我评选最佳改编剧本奖,CMBYN当之无愧。电影仿佛带着所有观众谈了一场两小时的初恋。曲终人散,观众记住的不会是情节,而是会想起自己当年暗恋的忐忑,热恋的激情和失恋的难过。正如小说里Elio爸爸曾经对这段感情的评价,“Parce que c’etait lui, parce que c’etait moi(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所以如果非要给这部片贴个标签,我会贴上“爱情片”而非“LGBT电影”。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Jus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看完电影的第一件事,就搜了一下夏天去意大利的来回机票,意大利之旅已经提上了日程。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