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写手

恐怖片法国2010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金·凯特罗尔,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赫顿,安娜·鲍丁,乔·博恩瑟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影子写手 剧照 NO.1影子写手 剧照 NO.2影子写手 剧照 NO.3影子写手 剧照 NO.4影子写手 剧照 NO.5影子写手 剧照 NO.6影子写手 剧照 NO.13影子写手 剧照 NO.14影子写手 剧照 NO.15影子写手 剧照 NO.16影子写手 剧照 NO.17影子写手 剧照 NO.18影子写手 剧照 NO.19影子写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33

详细剧情

  他(伊万·麦格雷戈 Ewan Gordon McGregor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鬼魂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不存在的人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一部悬疑惊悚片,安排在紧邻的两天放映。先看了波兰斯基的《捉刀人》再看斯科塞斯的《禁闭岛》,实在笑死人——这难道不是同一部电影吗?
当然我这么说可能你会不满意,因为风格啊故事啊实在差太远。但仔细想想哦,这两部电影不都是一次叙事游戏吗?

《捉刀人》和《禁闭岛》都以一座封闭的小岛作为故事发生地;坏天气和暴风雨都是极其重要甚至必要的元素;而两部的电影主人公的身份都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两部电影在探究主人公的身份时,还都用了“幽灵”一词予以定义;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从一开头就被授予了一项貌似重要的“任务”,然后这项任务都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简单,变成了卡夫卡小说里主人公所背负的那种“任务”;最后观众却发现,两个故事里的主角的任务对这个故事并不重要——案件的真相不重要;主人公都是某种程度上“侦探”,一个是受命调查失踪病人的军官,一个是为前首相写传记的代笔作家,共同点是,他们对真相都有着超出平常的执著,执著到正常人无法明白为什么真相对他们那么重要,甚至搭上性命都没关系;两部电影还有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都很希区柯克。
很明显,《捉刀人》受到了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响,剧本结构借鉴了《蝴蝶梦》——一个普通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故事,普通人被动地卷入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仅存在于他人口中的已经死去的人(Rebecca)。故事的发展逻辑缜密,口吻极其冷静,主角甚至冷静到时不时出来插科打诨,但随着疑团的一个个开解(或者没有解开而是牵扯出更多疑团),情节却越来越荒谬。(《禁闭岛》也符合这部分……)
在《捉刀人》中,“普通人”就是由Ewan饰演的代笔作家,在为英国前首相Adam Lang代写“自传”的捉刀人mike(就是那个存在于别人口中的死去的人)意外溺毙后,他受雇继续mike的职责完成这本自传。写作过程中,他渐渐受到自己好奇心的驱使,去揭穿前首相身份的秘密……结果,他不但继续的mike执着,还继续了他的好奇,那种危险的对真相的好奇。结果,他陪上了自己生活,自己的感情,甚至自己的生命。
是不是有点眼熟?

这里得先说点背景。政治题材惊悚片《捉刀人》根据英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的畅销小说改编。2007年初,在《雾都孤儿》之后久未有新作问世的波兰斯基,本计划拍摄一部跟庞贝火山爆发有关的影片,哈里斯应邀创作小说《庞贝》,同时,在波兰斯基的指点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然而,《庞贝》电影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搁浅,哈里斯便将《捉刀人》的小说尚未出版的原稿交给波兰斯基提前过目。没想到,波兰斯基当即拍板说:“不如我们就改拍这个吧,就像钱德勒!”
这个钱德勒是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说到他,你可能已经恍然大悟,Ewan在酒吧讲他对真相的obsession的那一幕,从主动跳进黑洞到被无形大手抓牢拖向案件暴风眼的被动,谜底真相的“不重要”,这不就是钱德勒笔下的主角么。。。

当然,波兰斯基肯定不是在复制钱德勒的探案故事。尽管Ewan饰演的捉刀人是整部电影的主线,可对于电影的核心故事始终保持观察者的身份。他是讲故事的人,或者看着故事发生的人,这里的故事,包括围绕着前首相疑云,包括前任捉刀人的生死,包括前首相夫人的真实身份,包括英国政坛的可笑……就是不包括ewan的角色。他始终没有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除了他是个运气不佳的writer,有个不知道算不算女友的但是已经分手了的女友之外,关于他我们什么都不了解。当然,貌似主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揭穿了惊天的秘密,他自己的心理历程跌宕起伏,可最终,他的存、他的努力、他的一切都没有对故事和这个世界造成任何影响。他的存在,不但不靠谱,而且没有人注意。
正因如此,波兰斯基连名字都没给他起——影片的演员表上,对这个角色只标示着“the Ghost”; 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前首相,则一直冷淡地称呼他为“buddy”;而ewan在片中自我介绍时一直以“我是前首相的幽灵”自居,“幽灵”(Ghost),一方面指的是捉刀人(The Ghost Writer),一方面也表明他的存在的不可靠——就像幽灵般不曾存在。事实上,唯一确实存在的真相是:这个几乎出现在全片每一个镜头中的角色,其实只是为故事服务的叙事工具。他的存在,他的命运,就像他那个所谓的“任务”一样,都不重要。

他是主角,但他跟故事无关。

所以,《捉刀人》其实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捉刀人的故事,甚至,它不是一个故事。一个不存在的人讲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整部电影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精密机关,波兰斯基所要传达的主题隐藏在每个小细节和每句对白中——他想要说的很多,但是肯定不是这个故事本身。大家可能都知道,波兰斯基去年被捕的时候,电影还没最后完成,他在狱中坚持完成了部分电影。现在,这位72岁的老人还被软禁在自己位于瑞士的别墅里等候美国的引渡决定。所以我们看到了波兰斯基对司法制度的揶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布鲁斯南扮演的前首相询问已经被通缉的他,到底还有哪些国家可以去(不会被引渡)……即使这么倒霉,波兰斯基也没有失去幽默感。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关于对布莱尔的讽刺,对英美关系的讽刺,对英国政治体系的嘲讽⋯⋯我只看了一遍,并且那是一个半月之前的事,现在对很多细节回忆起来已经不那么印象深刻了。

这当然不是波兰斯基最好的电影,可是跟《禁闭岛》比起来,高下立见。无论是立意、剧本的设计、对白的精妙,甚至很多镜头的美感上,《捉刀人》都要优秀得多。看到豆瓣上此片打分远远低于《禁闭岛》,实在觉得有点冤枉。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结尾,波兰斯基用一个伦敦街头的空镜头为影片做结,一声巨响,那些曾经组成前首相自传收稿的纸张飘扬在风中,马路上,没人关心纸张上写了什么,哪怕上面曾经记载了关于这个国家的最大的阴谋。生活还在继续。谎言,没有被揭穿。波兰斯基只是间接给“幽灵”的悲剧结局做了交代。世界不因为曾经存在过的幽灵而改变,所以,“幽灵”的结局,根本无需出现在镜头里。
“幽灵”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然这个电影的讽刺意义便会失去部分力量。不过既然“幽灵”本来就不存在,他的死也就是不存在的吧。
No one noticed. 不留痕迹。这个空镜头表达的实在太多。


PS
ewan的这次短暂而突然的全裸其实再次说明,在电影中裸只是他的个人爱好吧?

 2 ) 《影子写手》剧情梳理(严重剧透)

      故事应当从首相第一任写手写作中发现首相的叙述与资料记载相矛盾说起,首相以为是23岁认识他的妻子,应当是1977年。但是从工党会员证件上看,1975年时候,首相已经是工党成员了(影片结尾,在飞机上,首相说明了,他记错了时间,他应当是不晚于75年认识了她的妻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写手做了许多求证,发现一个另外的秘密:首相的妻子是中情局的特工。
      美国人耶鲁毕业生(后来的哈佛教授)艾略特1971——1974年间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在这几年中他在英国剑桥读博士,发展了后来的首相夫人露丝成为中情局的特工。他们认为当时年轻有魅力的郎(后来的首相)有政治潜力,以美色引导他进入政界,所以在1975年郎加入工党,投身政治。在成为首相之后,他的政策深受夫人影响,为美国利益服务。
      艾略特后来成为哈佛的教授,并成为首相夫人的导师,这应当是为方便联系而后来设定的身份,在此之前,71——74年间他们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首相年轻时候与艾略特同台演出,并有合影,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
      第一任写手知悉情况之后,把真相以每章首字藏头的方式隐晦的写入了首相的自传,并且对自传加以严格保密,不让首相夫人接触到全部自传,并且告诉首相秘书,自传中有重要秘密,在每章的开头部分(beginings,秘书显然也没有查看自传)。与首相的政敌现任外交部长联系,这是以备不虞的方案,只是告知中情局人员渗透到决策层,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谁。第一写手可能意识到如果暴露真相对英国的形象极为不利,所以始终没有对首相明言首相夫人是特工,只是侧面影响首相。在一次影响未果的时候与首相发生了剧烈争吵,第一写手认识到必须要把美国势力从首相身边铲除,所以驱车前往首相夫人的上级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住处,大概用意是指出已经知道首相夫人美国特工的真相,希望他们主动撤出,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但是显然中情局不想如此,于是在他回程途中杀害了第一人写手。
       在杀人之后,美国意识到自传中有秘密信息,首相夫人无法接触自传,所以她们就选个第二任写手,首相夫人接近并且勾引这个写手,以接近自传。 继任写手同样发现了首相叙述的矛盾处,以及第一人写手留下的资料,认识到首相转入政治的不正常,但是不知道首相夫人是特工。在与首相夫人发生一夜情之后,首相夫人看到了自传,但是没有发现秘密何在。继而写手要离开别墅,想带着自传去旅馆完成写作。如果这样,中情局等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自传已经面目全非,秘密无从知晓了,所以他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他与前任写手共用一辆车,而前任写手最后一次驾驶该车是去中情局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的家里,车载导航记录了行程,因为此后没有人用过该车,所以当继任写手上车之后,导航再次启动,将写手引导到艾略特的家中。在此继任写手其实并没有准确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只是知道事情与艾略特有紧密关系,但是这已经不能容忍了,所以艾略特派人追杀继任写手,好在继任写手聪明,侥幸逃过。
       继任写手出于恐惧吧,联系了现任外长,并且得知自传的秘密在begining部分(其实应当是beginings,大概一直是电话联系,外长没有听清),于是推论首相是收到中情局特工艾略特的招募的错误结论。
        首相意外被刺身亡之后,自传出版,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写手的面目,秘密不能被知道了。只是由于首相秘书无意说出是beginings,而不是begining,继任写手才最终得知秘密,但是最终也被杀害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剩下全世界的观众了。

         电影中保存秘密的方式是每章藏头连缀,这个方式是在是小儿科的很,太俗。

 3 ) 《影子写手》:波兰斯基的太极

   作为当今影坛仅存的几位大师级人物,波兰斯基的每一部作品总是能引起众多的关注,执导几十年来,其佳作名作不乏少数,而围绕其身世经历的各种或褒或贬的争论让媒体趋之如骛,但真正能读懂这位大师的人又有几个?2005的《雾都孤儿》之后,波兰斯基给我们带来了《影子写手》,这部他在软禁之中完成的电影自然也被炒的沸沸扬扬,摒弃这些浮躁的舆论,平心静气的来看《影子写手》,不禁感叹,大师还是我们的大师。虽然《影子写手》没有《钢琴师》的深刻,没有《水中刀》的惊艳,平心而论,《影子写手》也至少是一部波兰斯基正常水平下的作品。

 

    作为波兰学派的活化石级代表人物,78岁高龄的波兰斯基秉承了波兰学派风格的内在特质,基耶斯洛夫斯基辞世后,世上也只有波兰斯基了,60年代东欧文化修正主义大潮压制了波兰学派电影的发展,但是波兰斯基把它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强大电影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具有个人独特气质的波兰学派电影艺术风格,波兰斯基灰暗的童年印记和黑色的生活经历无疑影响、深化了其电影的风格特质。熟悉波兰斯基的观众应该能感觉到波兰斯基的电影之中总是弥漫着一股低沉、阴冷的气质,即使是在《雾都孤儿》中,这种感觉仍旧隐隐约约的存在。波兰斯基电影的另外一个让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方是其电影内在功力的深厚,一是在镜头、光、机位和一些基础电影蒙太奇组合等电影技术层面上的完美表现,另外是波兰斯基对于电影气质、节奏的强大把握能力。就《影子写手》而言,虽然题材老套,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来,此片还是波兰斯基招牌的绵长而冷峻风格,低沉之中见杀机。政治惊悚类电影的佳作名作也颇多,面对后生晚辈,波兰斯基的想法或许没有他们多,但是在电影的掌控能力而言,大师终究是大师,电影内功这东西,是需要多年慢慢修炼出来的,招式再多再花哨,内功薄弱,终不能成大事,老波兰斯基玩的可是内功深厚的太极。

   波兰斯基的电影,我很乐意冠其 “古典电影”之名,个人认为古典电影更多追随的是电影内涵的表现,是通过执导者内在深厚的电影修养去探索电影语言,接近追随电影本质。而波兰斯基的作品便是符合这种古典电影之风,古典电影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展现,而是一种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个可不容易,这是正是前面所提及的内功,这是无法投机取巧的,伴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功力已经被人所淡忘,一部部流水线上出来的“精致”作品冲击着电影市场,快餐式的生产、消费着,而此时电影艺术性和厚重性的一面却被忽视了,电影的本质被很多人所忽略。于是人们对于古典电影的印象仅仅存在于那几张CC的碟,大师们的一个个离去愈发使得古典电影孤寂无援。


  回到《影子写手》本身,电影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波兰斯基的表现手法才是电影最值得人去关注的地方,波兰斯基的电影有个特点:留白,电影的留白和书法、美术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部电影的留白怎么样很多时候可以反映导演的功力如何,《影子写手》的留白即是大师级的留白,而这种留白又不同于欧亨利的结尾,而是整个故事不同架构段落中的精巧安排,而不只是最后的惊鸿一瞥,《第九道门》的留白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波兰斯基式电影留白,看完让人回味无穷。但既要做到留白,又要让电影完美,这就是一门大学问了,波兰斯基可谓是这种学问的一个集大成者了,《影子写手》讲的是一个捉刀者故事,捉刀者既是Ghost,而ghost的任务既是去以模糊的存在复原一个本不存在的故事,这种模式使得故事的叙述变的大有可为之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而如何去处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波兰斯基显然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并不善于叙事结构的精妙经营和逻辑置换,波兰斯基的解构手法较为的简单直白,但是在氛围和故事掌控的范围上却很细致,秉承了其一贯品质。


  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家阴谋、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能做什么?波兰斯基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捉刀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悖论,而捉刀者自身的任务即是架构虚无,这种剧情架构使得影片的剧情变得隐晦有层次,当卑微的小人物接近到阴谋或者是利益核心之时,一般好莱坞大片会就此大书特书,追车、枪战、最后打翻大boss,但波兰斯基可不吃这一套,作为一个电影风格较为灰暗的现实主义者,波兰斯基注定会抹去这个小人物,ghost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物,他的不存在可以让一切事变得顺理成章,前首相夫人可以继续风光、政客可以继续他的谎言,人们可以继续如无其事的生活,一切都如此有秩序,而破坏这种秩序的人必须死。这种双层的架构便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存在者架构的不存在的故事并无意发现取了“不存在”的阴谋,当ghost想让不存在变成存在之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么缄默,要么变成真的幽灵,这就是现实。

 
  影片之中不少段落会让人会心一笑,一些对于时政的讽刺和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嘲讽在电影中都有表现。总之,All in control。波兰斯基还是我们的波兰斯基,鉴于大师年事已高,其现在创作的每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不要在大师辞世后才开始抱着大师的CC合集惋惜、缅怀,此时便是向大师致敬的时候。

 

  祝大师长寿。

 4 ) 佳句好找,佳章难寻

自从开拍在即时获悉该片的阵容,就对该片充满期待,不过真看到了不免有些小失望。和波兰斯基其他一些影片比,本片依然外表平静,而内里却少了些波澜,故事的连贯性也不是很好。总体来说就是看得不太过瘾,但的确有几个值得称道的桥段。
一是伊万饰演的Ghost与首相妻子独处的那个雨夜,女演员Olivia Williams 细腻入微的内敛表演在极大增添了镜头张力的同时,对首相、妻子、秘书微妙的三角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为最后的揭秘埋下伏笔。
二是伊万独自外出,这也是我认为全片最为精彩的剧情。这段长达20分钟的外出分为驾驶自动导航车,拜访威尔金森饰演的大学教授,以及逃脱杀手追踪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诡异,第二部分的台词隐晦而微妙,第三部分的音乐简直绝了,本没有什么惊险镜头、节奏也不是很快的追踪,被这音乐搞得紧张到令人窒息。
再有就是伊万在宾馆里查背景资料,很少看到影视剧里给平面资料如此长的镜头时间,波兰斯基在这里采用主观视角,模拟操作人观看电脑时的视线,以便于让镜头动起来。同时运用超链接、图片、视频窗口以及人物阅读等方式,尽量避免镜头的枯燥,加之配以诡异的灯光效果,令人佩服这位老导演尝试新挑战的勇气。
最终,伊万在打印间里揭开全片谜底,相比那个比较牵强的“大阴谋”,更喜欢这种解谜的方式,颇有些希区柯克的感觉。而那个极长的便条传送镜头,估计也只有波兰斯基敢这么用吧,换个年轻导演这么干肯定得被骂死。可惜最后那个镜头被我猜到了,但是谁做的呢?英国方面估计来不及,或许是美国方面吧。
最后,贴一下全片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是布鲁斯南饰演的英国首相在飞机上对写手说的话——
“假如我再次当选,我会在机场安排两架航班,一架航班的乘客不做任何背景调查,不违反任何公民自由,不使用任何刑讯得来的情报;另一架航班,我们采用一切手段来确保其安全。我倒要看看他会让自己的孩子坐哪架航班。”纠结啊……

 5 ) 《无极的平方》——漏洞百出的捉刀人,陈凯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部电影实在不敢恭维。不论从逻辑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

先列出明显bug。

第一,疑似跟CIA有牵连的前英国首相在刚下私人飞机走向汽车的过程中被他的反对者一枪爆头。

地点应该改在在南非,哦不,刚果或者埃塞俄比亚比较合适——就算他被英国人们抛弃了,CIA,FBI或者黑水公司统统吃shit去了吗?

我知道导演不这么扯这个片子扯不下去,但是,要知道,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混扯。无非是想隐射布莱尔是个美国走狗,拿政治题材炒,没有问题,但是拜托动点脑子,整一堆bug出来我都替您害臊。

第二,给前首相自传代笔的人,不政审,不排查,仅仅签一份保密协议,这个倒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谬误。可是,死了的前任带笔者连衣柜都没清理,军情六处死完了,CIA也死完了,RUTH(首相老婆)也死了吗?或者说选择性脑瘫?留下大堆线索给继任者发现。这……怎么着让人觉得这货不是搞情报的,这货是导演拍来的托。

第三,整部电影故弄玄虚的手法非常让人讨厌,有事没事弄出点瘙痒,搞得好像很悬念很希区柯克一样。但是这些建立在一个弱智的故事线和一些完全不和常理的小细节上,例如,写在照片背面的电话号码,打给前外交部长,外交部长的电话一般都自己接听吗?外长是怎么在一夜之间出现在美国的?等等……

把老邦德画的再像布莱尔,再找一个跟赖斯一样黑的大嘴妞来装国务卿,不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悬疑或者剧情电影,甚至电影。

在哗众取宠的烂片之路上,凯子你肯定不会孤单。因为有人的无聊是无穷尽的。

 6 ) 掩饰与解释——《影子写手》

[收录于《字与光:文学改编电影谈》,香港:三联书店,2016]

我们又回到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的关系了,有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不放过小说,或者读了小说就好奇电影版本会如何。有时候看了小说再看电影,就觉得浪费了时间,Robert Harris的小说《The Ghost》就是一个好例子。当大导演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改编电影《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一出,才觉得小说不过尔尔。

当然小说并非一无是处,Robert Harris也参与了《影子写手》的编剧工作,只不过波兰斯基处理得非常精彩,让小说比下去罢了。事实上波兰斯基十分忠于原著,主要功夫是影像化和删减,去芜存菁(波兰斯基也适切地加入了跟踪和逃走这些视觉元素)。而从类型及现实政治两个角度出发,不论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都有可以探索下去的空间。

类型上,《影子写手》算是悬疑片(thriller film),而实际处理上不乏侦探片的笔触,主角「我」在短时间内走马上任为代笔写手(Ghost),替前英国首相Adam Lang撰写自传,前任代笔写手Mike McAra离奇死亡,令「我」十分疑惑,「我」在Mike McAra的遗物中找到线索,透过明查暗访,一步步贴近真相的核心。《影子灭杀令》不是一部侦探片,因为没有一个主导的侦探人物。但是它有侦探片的主要元素:秘密(mystery)、困惑(puzzle)、调查(investigation)。

因为「我」必需迁就Adam Lang,所以从英国转到美国的一个孤岛进行访问和写作,当中的禁闭情节必然吸引波兰斯基吧。而在陌生的异域中,「我」透过上网、与Adam Lang的昔日朋友与政治对手交往,了解到真相的一部分,但一切事实其实早在Mike McAra的Adam Lang自传草稿之中——文本的解读,或透过特殊的诠释法去解碼,从芜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意义,正是《影子写手》最引人入胜之处,由此也教人想到丹.布朗(Dan Brown)的悬疑小说,Robert Harris有没有受到丹.布朗影响有此不论(当然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影响路人皆见,而波兰斯基以电影《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男配角Ewan McGregor担任代笔写手「我」就显得耐人寻味了),重要的是这些流行小说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表明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去阅读信息,如何去处理信息,如何去从话语中发掘意义,是个体需要考虑的要务,若然you are what you read是对的,那么个体与信息文本的关系正是这个时代值得深思的课题了。

小说是有点芜杂,四百多页的篇幅中多余的话也不少,电影却显得流畅直接;小说一面世,其中一个讨论热点为Adam Lang是否影射前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这个话题是杯弓蛇影,无谓谈下去,只知Robert Harris对英国政治十分在行,他曾担任英国BBC记者、The Observer政治编辑,在他另一部作品《祖国》(Fatherland)的中译本推荐序中,作家李达翰指出「它谈的是小我与国家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与集体的思想控制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你置身的现况与你无法想象的外界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你耳闻的说法与你目睹的现实间的关系。」

我认为这段话放在《The Ghost》和《影子写手》也适切而且传神,而Robert Harris教人欣赏的是他不避对立、不怕庞大权力操控、捍护个人小我的一份自恃,虽然最终是命定了的失败徒劳,但过程中求真的政治意志无疑是意义所在。而当权力魔手与无辜小我的对立关系放在「邪派高手」波兰斯基手中,却显得无比可怕,黑漆漆的一如伦敦阴云满布的谲诡天空,洒下的阴湿雨点也教途人一一走避不及。

 短评

剧情单纯,演员平庸,漏洞严重,但都构不成《影子写手》沦为二流政治悬疑片的缺点。如果你恰好吃的是Roman Polanski那口文艺的饭,又迷恋Ewan的Babyface,而且被小岛冬日苍凉的景色吸引,又恰好不对悬疑剧的细节&节奏挑剔,那么就好好欣赏这出《禁闭岛》相反剧。

5分钟前
  • D I D A
  • 还行

四星半,波兰斯基回归悬疑,以政治悬疑为外壳而不加掩饰的影射托尼.布莱尔。具备了导演典型的风格,音乐非常出色,MacGuffin抖得也好。最后五分钟真像希区柯克拍的,替人写自传不署名的幽灵写手不过是个“幽灵”,最后结局也让他成了真正的幽灵。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后发制人。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作铺垫,支离破碎的线索,亦真亦假的信息,琢磨不透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那个高潮做着准备。★★★★

11分钟前
  • Q。
  • 推荐

最后结局这叫一个妖孽~“幽灵”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然这个电影的讽刺意义便会失去部分力量。不过既然“幽灵”本来就不存在,他的死也就是不存在的吧。 No one noticed. 不留痕迹。这个空镜头表达的实在太多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三星全是给波兰斯基的影像的,故事太烂了;也只有被美国通缉的大导演才接手这种虽然烂却能骂美国的剧本。用Google就能发现CIA阴毛:耶鲁毕业的哈佛政治学教授通过女学生控制其丈夫英国首相,影射萨缪尔·亨廷顿是当今世界政治的大黑手。我真期望有人能拍一部亨廷顿大战乔姆斯基的科幻电影。

2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老炮出手就是不一样……虽然所有的电影技法都不算新潮,但老炮就是能靠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2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遞紙條那段很精彩

27分钟前
  • Yuxin Z
  • 推荐

Oh boy, politics is dangerous, but it is curiosity that will kill you.

32分钟前
  • Albatross
  • 推荐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什么事情都要问why。第二天,他死了。

35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都是结尾10分钟的时候抖包袱。。。最后那一幕漫天风中凌乱的纸心都揪起来了……真是经典。。。。顿觉宿命的无力之感啊。。。。3星给剧情,1星给配乐和风景,最后1星给Ewan~

37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大半夜的看的我直犯困

4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政治呀!拍完这片子波兰斯基就被美国抓了,官方罪名是多年前的猥亵女童,当事人都长成大妈了,人家都原谅他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么一弄倒让我怀疑片子里情节的真实性了。太讽刺了。另外,配角都是大腕!很好看。

41分钟前
  • 波姬
  • 力荐

气氛渲染一如既往的精彩,故事非常old-fashioned,有希区柯克之感。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故事真不咋样,像逼着波兰斯基来导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但是电影的镜头和导演还是很波兰斯基的,真阴郁。

5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原著本身即悬疑为主,观片亦只需牢牢抓住露丝与其一夜温存突兀这点,便可分析出最终谜底。波兰斯基此片获奖,节奏却明显有问题,前半部分拖沓,最后十二分钟紧凑,一顺到底,却难掩结局伪英雄就义之无力。有人拿本片与禁闭岛相比,也不过岛而已,别的部分全不似。此类政治阴谋论太过幼稚:书稿密码亦同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Samantha只有是Samantha时,她才是最棒的

5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非常复古款。最后十分钟加片尾曲和字幕一直看到完,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温习了一部希胖的老片。

1小时前
  • Connie
  • 还行

政治悬疑加惊悚,这天气从头到尾就没晴过,一直阴沉沉的。这类题材波兰斯基很擅长,结尾不错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禁闭岛>要好,Scorsese永远不够Polanski来的实在。影片末段那犹如Shyamalan附体的10分钟倒着实令人意外和赞叹。

1小时前
  • sasasasa
  • 推荐

伊万变成老伊万了 还是爱他!ending激赞!

1小时前
  • 偏时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