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恶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乔什·布洛林,欧文·威尔逊,瑞茜·威瑟斯彭,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凯瑟琳·沃特斯顿,吉娜·马隆,玛娅·鲁道夫,马丁·肖特,乔安娜·纽桑,珍妮·柏林,埃里克·罗伯茨,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瑟琳·海娜·金,山姆·贾格,蒂莫西·西蒙斯,吉莉恩·贝尔,贝拉唐娜,伊兰妮·谭,萨莎·皮特丝,威尔逊·贝索尔,安德雷斯·霍尔姆,塞丽娜·斯科特·托马斯,香农·克里斯,伊薇特·耶茨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播放地址

 剧照

性本恶 剧照 NO.1性本恶 剧照 NO.2性本恶 剧照 NO.3性本恶 剧照 NO.4性本恶 剧照 NO.5性本恶 剧照 NO.6性本恶 剧照 NO.13性本恶 剧照 NO.14性本恶 剧照 NO.15性本恶 剧照 NO.16性本恶 剧照 NO.17性本恶 剧照 NO.18性本恶 剧照 NO.19性本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5:48

详细剧情

  早在2010年的12月,安德森就有意改编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不过由于另一部新片《大师》的资金到位较早,《性本恶》暂时被搁置了起来。《性本恶》有一个类似钱德勒侦探小说的外壳,洛杉矶私家侦探多克与前女友莎斯塔不期而遇,并从她那听说了一个无从佐证的故事,一桩离奇绑架案,受害者——她现在的情人——是一个“腰缠亿贯”的房地产商。多克明知道“爱情”是个含混不清、随时会惹出一串麻烦的词儿,还是鬼使神差地撞进了莎斯塔的故事,而且愈卷愈深,冲浪手、皮条客、贩毒者、摇滚乐手、犯了命案的高利贷者,各色人等,若隐若现……

 长篇影评

 1 ) 七零年代的乱世浮生


文/鬼脚七


        看完《性本恶》观众大概会分为两类,一类感觉香醇酣畅,回味无穷,与片中略显古怪和奇特的气氛产生某种共鸣;另一类不明就里,云山雾罩,嘟嘟囔囔离开影院。哦,应该还有第三类,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睡掉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性本恶》正是这样的影片,它必然只会激起观影体验上的两极分化,毕竟,这部影片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包含了众多的类型和故事元素:侦探,毒品和金钱,笑点奇特的喜剧,暴力和性,到最后,侦探和警长之间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情和惺惺相惜,又让人觉得无奈悲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这部《性本恶》与其说是一部反映和回顾70年代美国南加州社会百态的怀旧电影,还不如说,这部电影(以及托马斯·品钦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充斥着迷离的幻想和70年代本身。
        70年代是是什么样的?影片中的加州无疑正是最好的化身,也是笼罩全片的最大的背景底色。侦探多克无所事事,吸着大麻,过着嬉皮的混沌生活,前女友的突然委托,他就浑浑噩噩地开始调查,去见莫名其妙的人,得到莫名其妙的线索。在影片当中,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影片让人沉迷的地方在于,伴随着多克时而清醒时而因为大麻而嗨起来的状态起伏,在传统侦探片中的”探案“这个过程被大幅地消解了,我们只看到冗长的对话,和突然出现的转机,有的人物煞有其事,另有一些轻佻随意。多克并不在这些事件当中掌握主动性,反而更像是被不知名地力量推动着一点点去接近最后的结局。影片很明显地将这个过程和多克随时随地叼着大妈烟卷的行为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关于那个年代的最好描述:”混沌,但是快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独特气氛是什么样的。多克在全片中的死对头,警察”大脚“则是一个和多克完全相反的人,有条有理,刚毅上进,最讨厌的正是游手好闲的嬉皮流氓,但是他的生活状态,却是郁郁不得意,强忍着痛苦换来的周遭的嘲笑。这两个人物的交织构成了影片的核心。70年代是一个迷离的年代,它在烟雾缭绕当中胡乱前行,或许某个睡眼惺忪的痞子就能够轻易获得改变时局的关键,而克勤克俭的警察却一事无成。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影片结尾处”大脚“当着多克的面把所有的大麻烟头都倒进了嘴里,这其中的悲壮和无奈是自己并没有办法和整个迷乱的时代抗衡,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独醒的人则避免不了痛苦。
        但是影片也并没有把多克放在一个反面的位置上,他并不只是一个整天嗑药的瘾君子,他爱他的前女友,所以才会答应帮他调查,他勇敢调查,所以才会陷入危机,而更重要的是,在他找到富商米奇之后,故事本来已经可以完结。但是为了救出那个”被死亡“的歌手,他还义无反顾地与毒贩周旋。多克是个矛盾体,他的一半是原始的那个单纯的人,善良、坚定,另一半却是被那个年代所沾染的,犬儒、颓废。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轻易地对他下定义,正如我们无法轻易地定义那个年代一样。正是因为如此,影片结尾多克和”大脚“的那场和解才显得无比动人,多克理解了”大脚”的痛苦,而“大脚”也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两人分享了同一根大麻烟,然后挥手作别。
        《性本恶》的入眼点是很低的,一个嗑药的嬉皮,一个不得志的警察,一场莫名其妙的阴谋,最后皆大欢喜。但是在这个低视角后面,却是美国社会的乱世景象,无论是影片中若隐若现的政治环境,带有“老大哥”色彩的精神病院,古怪的眼科诊所,还是更为直白表达的,关于高利贷者、毒品商人、高层官员之间环环相扣的利益关系,都像是在剥开这个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秽烂恶臭之物从里面相继涌出。多克或许还能借着毒品的强力药效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则必须要目睹这个社会的最阴暗面。从这个意义上,“性本恶”的结论,并不是指向了影片中这些蝇营狗苟的众生,而是指向了在这背后的,荒唐而可笑的,必须要借助幻觉才能存活其间的腐败社会。
        这就是《性本恶》中的70年代,不残酷不壮烈,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上流社会或许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多克来说,需要的只是一支烟,一段感情,仅此而已。影片结尾,多克和前女友坐在车上,回忆起他们当年的情事,只不过就像影片中大多数关于他们之间故事的情节一样,我们不知道这个画面,是不是仅仅只是多克的幻觉。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2015年2月下

 2 ) 希望能帮大家理解

以下内容皆是我让电影讲得通所做的尝试,对那个年代了解很有限又没看过小说,所以不敢说这个理解多靠近标准答案,不过本来也没标准答案一说。

看了大概两遍后,因为角色众多,关系复杂,很难(对我来说)把每个人的作为都理清楚,我决定不受限于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当角色和及组织不独立存在,只存在的是两个阵营:

阵营一:FBI,Golden Fang,LAPD....这些 big names(台前幕后的代表人物:Sloane,Crocker,Adrian,Puck....)

阵营二: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角一行人”。(其实这里可以囊括千千万万底层人民)

我苦思冥想也没找到两组人各自的特征(attribute)来区分他们,直到看到男主和 Crocker 的对话。

字幕:你们这种人第一次交房租的时候就放弃尊严了

根据这个突出的对立关系,我不妨大胆的把他们概括为:交租的和收租的。

当然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尤其处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时身不由己,有时情不自禁。我之所以要划分阵营不是给他们定性,而只是为了便于(我)理解剧情。

后面我也会单独分析几个角色。

好,划分好了阵营,我们看看双方都干了什么(没有严格的时间线)。


阵营一(收租的)

把当地居民“请”走,修路盖楼赚的盆满钵满。

贯彻落实黄、赌、毒三样:开“按摩店”洗钱,开赌场,走私销售毒品。甚至还搞垂直化,既贩毒又开戒毒所。

在民间组织安插卧底,维持底层秩序。

一位房产大亨思想发生转变,竟然想倾尽家财建免费住房,于是被“失踪”,几经转手,最后依照 FBI 的计划,发配到拉斯维加斯新赌场。

如果成了大佬的眼中钉,即使是自己人也赶尽杀绝:Big foot 的同伴,嗑嗨忘形了的牙医。

阵营二(交租的)

基本上都受限制举步维艰的状态,于是只能指望灵活游走的私家侦探也就是男主 Doc 来揭开阴谋。

Doc 根据零零散散的线索,靠着灵活的伪装深入敌营,一路上跌跌撞撞。

凭借小本子和白板上潦草的字迹和大麻时不时给的灵感,Doc 找到了跟前女友一起消失的房产大亨。结果大亨还是继续为阵营一服务,女友虽然身体回归但是精神不再。

Doc 折腾一圈好像什么也没改变,心有不甘,于是继续追查,单枪匹马深入敌人老巢,死里逃生并干掉两个杀手。

警官 Big Foot 想破大案,让 Doc 带着二十公斤毒品做诱饵。

Doc 靠着毒品做筹码救出身在敌营的 Coy,让其与家人团聚。

录口供揭露 FBI 关押 Mickey 的事实。

最终司法部查获走私船只。


到此,收租的和交租的故事告一段落,可惜这样并不能还原事情的全貌。男主被打晕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船上又有怎样的对话?前女友又经历了什么?

之前我也纠结这些疑问,这也是我想简化人物关系的初衷。这部电影人物组织繁多,而且还都不是一重身份,比如 Coy 既是的警察局线人,又拿 Golden Fang 的工资,还为尼克松的组织效命。千丝万缕的联系乱作一团,却也可以是简化问题的关键。既然 Golden Fang 的人能和 Vigilant California(尼克松的反颠覆组织)谈拢从而放人,那它们就是一伙的呗。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主角这边。由此层层简化下来,其实本片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这两股势力可以是两种立场,甚至两种意识形态。它们的较量不仅是双方阵营物理上的碰撞和机关算计,还体现在几个角色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先说 Mickey, 他靠房地产腰缠万贯,也许是因为接触到了 Shasta ,也许就是嗑嗨了,也许终于良心发现内疚不已,于是想建免费住房。高处不胜寒,有些决定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于是他被“失踪”,送到戒毒所。他说“朋友们”点醒了他,好像是心甘情愿被安排到了 Vegas,但是镜头上的他却没有了往日的笑脸。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Mickey. 此时你在想什么呢?

再说 Shasta , 君子爱财,女人爱君子,两人似乎很自然的走到一起。也许就像 Mickey 没预料到有天自己会盖起免费的住房,Shasta 也没预料到会爱上这个男人。她觉得自己能解救 Mickey,于是找到 Doc ,但需要解救的其实是自己……她还是上了他的船,尽管被登记为“货物”。

Doc 逃过了 Puck 的强暴,Shasta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 Coy, 一个瘾君子,加上一个瘾姑娘,俩人过着糜烂的生活,体内毒品不仅摧毁了自己的牙齿还殃及腹中的婴儿。孩子出生以后,生活似乎依然暗无天日。而后 Coy 通过 Shasta 结交了阵营一的人,获得“重生”。他似乎活出人样了,戒掉毒瘾,甚至有多条收入来源,可代价是再也见不到孩子和妻子。

Coy 是唯一看向镜头的

留着耶稣的发型,干的却是犹大的勾当。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使他濒临绝望,得知孩子和妻子健康生活着对他是一丝宽慰,但如果孩子生病而自己不在身边,自责也许会杀死他最后一丝理智。


In the end, they all picked a side, or the sides picked them. 乐意或不乐意,最终他们都回归了原本的阵营。


电影里的角色都有多重身份或者说 persona,本文最后一部分就留给其中两个关键的角色。

Golden Fang

根据文本,她是一艘船(曾用名 preserved),又是贩毒集团,也是一群牙医为逃税成立的财团。

这艘船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好像真的有“灵魂”。老牌影星 Burke Stodger 跟船“失踪”在百慕大,几年后他再次出现时,船改名换面,他的政治也洗心革面。而与 Golden Fang 有关的神秘事件无独有偶:Coy 死而复生、Mickey 失踪……银幕背后又有多少“失踪”,多少谋杀被暗中操作成“justifiable homicide”呢。 Golden Fang 于是不仅仅是实体的船,形式上的组织财团,还代表着各种意义上阴谋诡计、暗箱操作。

Sortilege

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认为她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没有她就没有这部电影。她不仅充当了 Narator(叙事者) 的角色,还时不时提供给 Doc 几个解谜线索,有时又像以 Doc 第一人称口吻说话。问题来了,她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吗?我不知道原著小说里她是怎样一种存在,但是我认为电影设置的她不是一个具体人物。

佐证1:

去 Channel View Estates 的路上

佐证2:

镜头一转就消失了

去精神病院/戒毒所的路上,并且她问了去哪

但到地方就 Doc 一人

整部电影唯一肯定她存在的只有 Doc 和 Shasta,而他们俩又是心有灵犀的。

无论她是什么,她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代表着 Doc 的一部分意识,可以唤醒他的良知,又似乎充当着创作者和 Doc 沟通的渠道,随口说出解密线索的提示(戒毒所的名字),还在他心烦意乱时帮他理清思绪鼓励他跟从内心。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片一个特质就是男主大麻不离手,整部片他都是一种麻醉的状态。戏中人是陶醉的,戏外人是不是也是呢?导演有意营造了这种氛围,甚至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认为 PTA 也是吸了大麻才拍的这么醉人。

我这看完电影的这几天也是陶醉其中,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企图再度浪漫化Sortilege 这个角色。 她像是一个 weed fairy “麻”仙(对应tooth fairy 牙仙),自由穿梭剧中人和创作者的脑海,当剧中人和创作者吸起大麻,两个世界就建立起了连接。


这部电影无疑是是 PTA 对那个时代的 homage,我也不禁思考原著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表达一种政治立场,表达一种反抗?

Sortilege 开篇在车里的讲 L.A. 用地规划,吐槽赶走原住民这种 gentrify 的行为

结尾一首短诗优美的语言也表示出上述同样的顾虑。

反越战

绘一幅迷醉的 L.A. 画像?

或是谱一曲小人物颠覆大机器的赞歌?

或许都是。


那个年代的美国,奢靡和贫穷在一个舞台,大麻和海洛因泛滥成灾,死亡似乎随时都在上演。

在电影刚过半小时的时候,Sortilege 平淡的用星座解释这些吸毒者的不幸,说当时一些存者不愿接受“死者长已矣”的现实。

Doc 见过存者不信自己爱的或者同过班而已的人真的死了,于是编造出各样的故事来逃避现实

也许上面的理由都太复杂了。

也许,作者 Pynchon 就有这样一个朋友,高中时还一起吸过大麻,后来他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在一个平淡的日子,突然传来了他的死讯。

于是 Pynchon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甚至会有免费的住房,但他最在乎的是,在这个世界里,Coy 回到了家人身边。

 3 ) somecult个人记录

仅个人纪录,用以以后梳理,暂无参考价值。

虽然故事从来不是品钦小说的主要因素,但是也只有通过这个侦探小说一样的故事,我们才能清晰地了解品钦的叙述策略。小说的主人公多克是一位私家侦探,前女友莎斯塔有天上门请求他的帮助,她的现情人地产大亨米奇·乌尔夫曼陷入了危机,大亨的妻子和情人正要联手吞并他的财产,打算把他送去精神病院。随后,莎斯塔与米奇一起神秘失踪。为了寻找情人,多克成了谋杀案的嫌疑犯,差点被警长比格福特陷害。故事随后变得越发离奇,先是拜访大亨妻子寻线索,在酒吧偶遇摇滚乐手兼卧底科伊(一个女子委托要寻找的丈夫),潜入精神病院本想救出大亨不料被拒,名不副实神秘死亡的牙医,随后前女友神奇出现,悬疑的侦探效果看似无疾而终,小说本来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为了让乐手科伊重回家园,多克决定深入调查,一个惊人的庞大毒品组织和阴暗的勾当浮出水面。

《性本恶》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小说的结尾几乎是大团圆式的结局:莎斯塔回到了海滩小镇,科伊戒掉了毒瘾与妻女团聚,甚至连亦正亦邪的地产大亨乌尔夫曼都安然返乡。这种有些怪异的结尾并不像品钦的小说风格,但正是这个独树一帜的“大团圆”的结局让小说多了几分悲情,因为它对应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信仰爱和摇滚的嬉皮一代,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后渐渐散去了。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迷幻”场景,源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大麻和各种迷幻药的痴迷,小说中的场景通过这个重要的媒介,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阅读困扰。很多场景都是似真似幻,我们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是就在这种迷真迷幻的氛围当中,那个时代就结束了。

很多读者会认为《性本恶》情节怪异,但这本小说什么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成份,只有大麻迷幻药催生的幻想,读者对叙述中“现实”和“幻想”的定位相对容易。照例有枝杈旁生的情节结构,品钦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小说家,对每个人物抱以同等的关注,为每个配角的身世打开一扇后窗。他的百科全书式风格是美国民主的文学尝试。不仅是为了客观反映社会全貌和错综的社会关系,也不只是为了证明能掌握化用以往的文学传统,而是为了成就真正的美国小说:一个时代的真实感通过一个虚构的侦探角色,通过他四处的游走、观察、碰撞,以点及面,丈量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纵深。

 4 ) 嬉皮挽歌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去年的5月份,周末影院放了三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木兰花》、《血色将至》和《性本恶》。最喜欢的就是这部《性本恶》。片子里嬉皮士们喷云吐雾,故事云山雾罩,看得也是云里雾里,甚至飘飘欲仙了。一群人看完之后激动不已,一边为本片在“奥斯卡最佳改编”中不敌《模仿游戏》扼腕叹息,大骂奥斯卡评委的偏袒或有失公允,另一边明明才是5月初,却纷纷扬言本片铁定出现在自己的年度十佳之中。 也有尚不知《性本恶》的摄人心魄和它扑朔迷离的故事难分难解的人,如我,想去托马斯·品钦的原著中一探究竟。去图书馆借来一本,翻开后却发现书页中夹藏着为数不少的白色粉末。这难不成是哪个品味不错的毒贩子,选取这样一本别有意义却又少有人拜读的小说,用作交易的工具?不敢继续再想,把白色粉末悉数扫回夹页中,赶忙还了书。 直到上个月,才终于再将书借来,一口气读完。出乎意料的是,原著中的种种谜团竟都在最后获得了解决;遗憾的是,在前因后果都已了然之后,再回来看电影,却已失去了那种雾里看花的“迷幻”魅力。好在,这样一部改编电影还是足够优秀,许多地方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原著的神韵,甚至更利于表达,实在回味无穷。 首先便是演员的选择。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扮演男主角嬉皮侦探多克的杰昆·菲尼克斯。他散乱的卷发,蓄起的鬓须,黑黑的脚底板,都和多克放荡不羁的嬉皮士形象极为吻合。在开头,菲尼克斯扮演的多克躺在暗红色沙发上,灯光和被照亮的卷发头顶闪耀着金黄,而他的脸庞则沉浸在蓝色的阴影之中。三种比例协调的颜色烘托下的一张若有所思的脸庞,相信所有《性本恶》的读者看到这幅情景都会坚信,这就是多克。这种形象的“相似”更是遍布细节:一双深邃绿色眼镜经常思索着、思索着就慢慢变得湿润起来,正是那个外表大大落落却爱矫情的多克;而一些小动作,如挠挠鬓须,皱皱眉头,或是抠抠黑黢黢的脚底板,都使得在观众眼中,演员和角色早已融为一体了。其他出色的选角如扮演比格福特的乔什·布洛林,扮演科伊的欧文·威尔逊,或是扮演莎斯塔的凯瑟琳·沃特斯顿。无论是莎斯塔开头时的一身“平原地区”打扮,或是突然归来时的T恤加比基尼,都是极为神似的还原。 小说改编电影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独白和心理描写的处理,而本片则将旁白的任务交给了女配角索梯雷格。她是多克的前助手,又有点类似于多克的精神导师,精通通灵占星。这样一种熟悉多克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身份,使得旁白自然而附加了些许情感。但心理描写的处理则复杂得多。原著中许多心理描写扮演着分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而电影在这方面最精彩的变化要数结尾为比格福特的“加戏”。表面上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比格福特,也是时代的“受害者”。警察比格福特,通过强硬的工作手段如愿“逃出”南部湾区,来到洛杉矶警局工作,却成为了工作中被孤立的对象。他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生活却没有起色,只有束缚和争吵。他唯一的知己是前任搭档,却因为成了警局头头的眼中钉而被除掉。最后,他生活中仅有的一点亮光便只剩下了通过出演一些广告和电视剧客串来幻想自己的演艺事业,或者和嬉皮小子多克插科打诨。因此也有人说,比格福特是羡慕多克的。这些情绪中的大部分在原著中是以多克的心理描写来揣测,而在电影中导演却以另一种极为精彩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电影中临近结尾处,比格福特用大脚一下踹掉多克的家门,坐到多克对面,将盘中剩下的所有大麻叶子倒进嘴里大口咀嚼。对面的多克早已忍不住眼泪。虽然没有对比格福特的遭遇做出任何正面地分析挖掘,却是一次情感上的爆发,更加直观地表达他的愤怒,令观众进行前因的补全。 将400余页的故事精简到电影的两个多小时,无疑是一个巨大难题。这里就体现出了导演兼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对于故事结构的理解。《性本恶》结构上戏仿钱德勒的马洛系列等侦探小说,通过环环相扣的线索来推动剧情。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只需将线索拆掉几环,然后将往前平移,如此便完成了精简,而故事仍然浑然一体。但是仍然有些删减令人心生遗憾,如品钦在书中百科全书式得盘点摇滚乐和冲浪术,或是多克吸过大麻后出现的光怪陆离的幻想。尤其是多克在吃过迷幻药后所见的沉默大陆——这是一个关乎故事核心思想的寓言。 另外,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曼森谋杀案发生后不久,在原著中关于此事件的分析或调侃随处可见。尽管有几处在电影中也予以了保留,但是此事件对整个故事提供了何种背景却不见踪影。实际上,原著中立体得表现出此事件给洛杉矶地区人们带来的恐慌——人们即便在自己家里都已变得不再安全。而嬉皮士们也受此影响变成了需要提防的对象。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写给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时代”的一曲挽歌。嬉皮士们不仅是生理上对大麻、对性渴望,更是心理上的追求: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反抗贪婪无度的商业社会的腐朽,来对抗资本主义的虚无。他们所对抗的,正是具现化后的“金獠牙”公司,以“金獠牙”号帆船为符号。原来备受恩宠的“受护”号,摇身一变成为了象征贪婪和罪恶的“金獠牙”。“金獠牙”敛金的手段便是着眼这群嬉皮瘾君子:先把毒品卖给他们,再帮他们戒毒。最讽刺的是,只要还有嬉皮士渴望着摆脱贪婪的社会和虚无的生活,“金獠牙”的罪恶生意就会生生不息。托马斯·品钦正是在这里抛出了那个关于“固有缺陷”(inherent vice,海事保险用于,小说和电影的题目)的寓言:亚特兰蒂斯和利莫里亚两块罪恶深重的大陆在远古沉没,天使之城洛杉矶成为了拯救他们的“诺亚方舟”,但是却无法保证所有幸存子民的救赎,因为他们在登船之前,早已被贪婪和罪恶所浸染。[1] 《性本恶》的中文译者也在译后记[1]中说道,这部前因后果交待得七七八八的小说,是一部不太品钦的品钦作品。相较之下,可能没来由没去处的电影的叙事,更像是品钦以往的风格。尽管我也迟疑究竟这两种,哪一个是这个故事更好的形式。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因为这个故事,爱上了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们两个。 [1]参考译后记。

 5 ) 性本恶:药效强劲的绕脑片

悠闲散漫的节奏,摸不清头脑的线索,种类繁多的人物,虚实交错的情境,聊不完的天谈不尽的事,复古典型的年代,迷幻离奇的基调,构成了这部古怪特别的《性本恶》,就想走入了一条奇异曲折的迷宫,跟随“70s金刚狼”的步伐,绕来绕去,沿路拾起碎片化的拼图线索,漫不经心的寻找真相,没有技术层面或叙事结构上的惊天逆转和酷炫的视效冲击,只有不走寻常路的絮叨道来。

这注定是一部不会被大多观众所认可和热捧的电影,甚至会趋于边缘化,评价或许会呈两极化发展,有些人看完会觉得百无聊赖冗长沉闷至极,一头问号不知所云,就像一根麻绳在脑海里被花样百出的拧了一捆麻花,二话不说打出差评,但对于有些人而言,看完这片就像吞下了一颗PTA精心制造的绕脑迷幻药,药效强劲生猛,让人欲罢不能,无需过多的理解或探讨,即使迷迷糊糊一头浆糊,但始终会觉得被一股耐人寻味的瘾牵引着,十分享受。

想要叙述这片的剧情并非易事,其中牵扯的人物繁杂众多,但我还是想尽力的按记忆做个简单的梳理。私家侦探多克在前女友那得知她的现情人地产大亨的妻子和情人准备联手把大亨送进精神病院吞他财产,不料随后前女友和大亨一起神秘失踪,此时一个出狱的黑人也要多克帮着找一个欠他债的人,且恰好是大亨的保镖,一天多克来到奇葩小店碰到一个亚裔女子后被莫名打晕,醒来后发现身边躺着保镖的尸体,还有令人厌恶的香蕉警长带着一票警察,为了弄清真相找回前女友,多克蹚上了这趟浑水,开始了角色扮演的离奇历程。

先是拜访大亨妻子寻线索,在酒吧偶遇摇滚乐手兼卧底(一个女子委托要寻找的丈夫),潜入精神病院本想救出大亨不料被拒,名不副实神秘死亡的牙医,随后前女友神奇出现,本可以就此打住,但为了让乐手重回家园,多克决定深入调查,一个惊人的庞大毒品组织和阴暗的勾当浮出水面,找到幕后的小头头即为当年的死对头放高利贷的棒球佬,还有脸上纹有NC标志的大亨前保镖,命悬一线的多克急中生智毙了两人后遇到香蕉警探,后接到组织的联系,发现之前叛逆女孩的老爸即为组织一员,交易完成后,乐手回了家,多克和前女友也似是而非的上了路。

胶片的质感无疑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披上了一层更为迷人的外衣,配乐的运用有点特别,像一个低调的潜行者,PTA显然没有想要透过配乐强加于观众过多的情绪起伏,或为剧情大肆渲染一把,但依旧能嗅到当年复古的民谣乐风,十分动听,凤凰饰演的多克,举手投足尽显人格魅力,极具吸引力,将一个随性所欲肆意妄为带点小正义感的嬉皮士刻画得入木三分,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改编自马斯·品钦的同名小说,PTA看似有意淡化一切来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表面上看像是将蜻蜓点水般的线索和细节交错呼应,多线交叉的叙事手法显得迷乱而困顿,但还是能感到其中的暗流涌现,有着内敛的高潮和悬念的伏笔。

有小说打下的牢固基础,就脱不开其带有的浓厚的文学性质,时而艰涩时而哲思时而直白意味深刻的旁白,流露出一股虚无缥缈的诗意感,显得有点费脑,但夹杂其中的幽默却又调动起了观影的乐趣,就着影片情节上的荒诞感,相映成趣,无论是那逗趣惊恐的表情,还是妙语连珠的耍嘴皮子,或是一本正经严肃愤青的逗比香蕉警长,都是印象深刻的亮点。情节上,PTA将虚和实完美巧妙的融为了一体,让人难以明确的区分,有臆想、有幻觉、有回忆,穿插于现实当中相互交叠,透过视觉、感知和理解,被引领着身临其境的走入那个迷幻而独特的嬉皮年代。

毒品、性、随性、肆意、不安分、道德败坏、危险分子,这是不少人会强加在当年嬉皮士身上的负面标签,片中的尼克留有一头凌乱的波浪卷毛头和满脸胡须,平时一幅随意不讲究的打扮,爱毒品爱美女爱冒险,也有着重情重义的品性,但在片中他可没少遭到周遭人的嘲讽、挖苦和贬低,被高高在上的律师女友嫌弃,被不可一世的香蕉警探侮辱唾弃,被那些气势汹汹正气凛然的警员轻视,嬉皮士在他们看来就是不被待见和欢迎的一类浪迹于底层的人,但讽刺的是这些看似有着光鲜亮丽身份和地位的正义使者们,实际却高尚不到哪里去,有着萎靡的日子,伤脑筋的生活,暗藏着黑暗的阴谋和体系,他们终日举着正义的旗帜实际藏污纳垢的地方更像一个徒有其表带着伪善面具的“邪恶组织”。

而多克虽然是个瘾君子,却也有着善的一面,无论是努力寻找前女友,了解实情后对香蕉警探的同情,深入毒窝只为帮助乐手重回家园,怀着他的生活态度,毫不掩饰,有善意有温情,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而香蕉警长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一个看似严肃刻板却爱吃香蕉冰激凌的逗比警长,但他身上却时常流露出一股伤感的哀愁,火爆的老婆,没啥晋升可能的空头职位,会在餐馆耍宝,还会客串影视剧,只为拥有更多的尊严,和多克每每都是水火不容的唇枪舌战,多克虽然十分讨厌他,但随着多克从档案知道他搭档的死因,看到同事对香蕉警长的讥讽,体会到他内心的愤恨和压抑,一个身处灰色地带的可怜人,一个警长当着一个嬉皮士的面豪气惊人的一口生吞掉所有毒品时,体会下其中的意味,像是一种裹着悲怆和宣泄的冷幽默,多克留下的那一丝不解的眼泪,其中无疑蕴含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PTA洒下诸多支离破碎却又紧密相连的线索,掩盖不住清晰深刻的内核,想要揭露的无非还是当时米国整体社会形态和阶级阴暗腐败的虚伪面,和构建这些现象问题的关键性根基和源头,正如直白的片名所示,人性的“恶”,贪婪无度、利欲熏心、心狠手辣、虚伪阴险,为了权利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是洗脑的精神病院,和组织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牙医瘾君子,叛逆小孩的体面老爸,卑鄙的政治阴谋,警力和毒品之间庞大惊人的非法勾当,身不由己的乐手,悲情的香蕉探长,就像在层层拨开一个腐烂的庞杂洋葱,恶臭污秽遍布眼前,这一深刻而尖锐的反思和批判在片中各种信息量的堆砌下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劣根性可以说一直相伴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社会中成功的剔除掉。《性本恶》并非一次性消费的娱乐产物,而是一部余味无穷的优质电影,最后多克那意味深长用灯光一打的眼神和傲娇一笑十分美妙。

 6 ) Hippie's depression

70 年代,美国处于60年代后的狂热后的空虚和混乱,一方面是来自与苏联没有硝烟的在军备,航空上的竞赛和越南战场上劳民伤财并失败的失落,在巨大的经济投入和牺牲后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回报后,民众开始对政府由失望、不理解变为不信任,即将在水门事件后达到高峰;另一方面,在60 年代叫嚣着love and peace 的嬉皮士告别了属于他们的黄金年代,开始从大麻与性自由的逍遥生活中着陆,被迫面对冰冷的现实和接受早年混乱生活所带来的苦果。

影片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市场散布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新型事物,流言蜚语和阴谋论像疾病一样在人群蔓延,老的规则已经被打破,而前卫思想也被证明只是昙花一现,人们对社会上的巨大变动十分恐慌。电影通过主角私家侦探doc的视角随着他探查前女友失踪案, 为我们揭开一个时代的荒谬和空虚。形形色色的人都在斗争,没有人明确的知道敌人是谁,敌人在哪,但都顽强的抵抗试图保全自我,却也为自我所累。看似威武的大脚探长,在家被老婆肆无忌惮的羞辱,身上隐藏着搭档(爱人)不明不白死去的痛,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却是被自己逮捕多次、瞧不起的嬉皮士;家财万贯的房产大亨,荒淫无度,一辈子都在搜括人们的钱财,良心发现想造福大众却被妻子背叛受政府控制和软禁;而主角doc 则是为情所困,被绿茶前女友备胎多年,随着案件的探查逐渐分不清真实和谎言,迷失在阴谋中,只能在残酷冰冷的现实和酒精毒品中来回徘徊。

Paul Thomas Anderson 在影片中将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强项气氛营造上无懈可击、毫无缺点,长镜头,奇长的配乐和类似宗教隐喻的仪式化布景等pta的个人标志都运用成熟,胶片化的滤镜十分有特色大大增加了年代感。剧情方面电影剧本改编自同名小说,我没读过所以也不知道到底剧本改编怎么样,但单从影片来看,信息量极大,人物数量众多且关系复杂,留心注意的话,每一段台词中都暗藏玄机。

pta 的作品中重点刻画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巨大的缺陷或创伤,都具有脆弱敏感的天性,虽然有各具特色但其实是同种人,有时我有种莫名的错觉其实那些角色也如电影里台词那样,是“kid's blue" 还都是脆弱的孩子。影片真真假假地写着政府腐败的惊天阴谋,但或许只是又一个围绕加州的一个梦罢了。

强烈的风格化一方面塑造pta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他的局限性,为他的作品打上了颓废、恃才傲物、悲剧性、过于自我的标签。对于这个如太阳般热烈燃烧的导演,他和所有令人惋惜的天才一样会受到世间的不公,他的电影可以出现在2000后最伟大的电影的条目里而他注定永远也不能出现在奥斯卡的颁奖台上。

抛开复杂的剧情,影片其实更多的是在表达着哪些陈旧但又永恒的话题。人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生活着,寻找某种意义。有些人如doc 的女友一般去寻求金钱,有些人在寻求着爱情,有些人寻求着自己的信念,或者单纯的享乐或融入大多数。可问题就在于到头来其实没有人能够得到完美的幸福,而片名inherent vice 便是表述了这一观点,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内心的虚荣心所驱使,去寻找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价值,但永远不可能有人真正实现。当然这个观点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切都是虚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而作为天主教徒的pta在抛弃宗教和爱情后该如何去拯救他故事中的主角和他自己,我现在还看不出任何答案。

 短评

闷骚、暧昧、欲言又止,本片不是致幻剂,是安眠药。PTA近来的片子故事张力越来越弱,情绪和意境到做得挺足,也难怪总被颁奖季无视

4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还行

PTA还原嬉皮一代,迷幻的观影体验,分几次迷迷糊糊的嗑完,配乐太赞,杰昆颓废而迷人的表演太赞。

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风格类似科恩的《谋杀绿脚趾》,喜感疯癫,荒诞行径下的正义故事。看似大大咧咧,实则细腻,需要慢慢品读。年代感与文学性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需要读原著理解。

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泥萌都是大师 窝看不懂

1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电影一开幕就已昏昏入睡,一幕接一幕的荒诞看得我云里雾里。大概明白了梗概却味如爵蜡,末了只能再次感叹PTA不对我的胃口。

11分钟前
  • 抽抽经会被虐
  • 还行

一部《木兰花》给了我爱上PTA的错觉,本作则是狠狠打醒了我,自己只喜欢看PTA非常直接的炫耀他的运镜。本作给我留下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好漫长好煎熬,怎么还没结束,根本体会不到一些短评里提到的嗑药、迷幻、嗨飞的感觉...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这片能概括出烧脑也是醉了,连导演演员自己都没有头绪。威尔逊谈及拍摄,“有时我都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导演鼓励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能够部分抵消故事脉络挫折感的是一些即时可懂的声画元素,大致都与药、性、“吃”,“吸”有关。或许后者才是导演希望观众感受的,情节只是一个大号麦格芬。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原声不错,但我实在受不了这节奏。又缓慢又冗长而且还不停叨逼叨逼叨,且讲的一个挺简单没啥情节的故事。导演您肯定磕了药才拍出这片的吧

22分钟前
  • Elvis
  • 还行

从DCP到35mm再看到70mm对片子本身的印象竟也一路走高。PTA对文本的忠实改编远非形神兼备,但终究还是押中了气质的殊途同归。依靠节奏掌控营造的谜越解越乱,人则从烟雾缭绕中逐渐清醒的过程被影院里观众的反应精准同步:When did it stop being funny? 海浪与斜阳象征的总是永不过时的怀旧气息。#70mm#

24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看完回味了四个小时,感觉就像喝了烈酒一般。PTA对70年代南加州的迷恋,融进一个钱德勒似的小说里,观众跟着嬉皮侦探走街串巷,遇到各色人等,线索错综复杂,甚至有些只能由台词说出。但跟不上这些不重要,整个片子笼罩着那种大麻混合烟草的味道,一些角色和情节完全是致幻产物,跟着醉就好了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烟雾缭绕般看完此片。以男主角侦探多克为视角,错综复杂的多线头故事,以悬案为主轴的各形色人物线索,温吞墨迹话唠般的对谈揭秘,而这整个过程欲言又止,荒诞不经,绝无高潮,像个絮絮叨叨的醉汉在向你复述多年他前听来的故事。不过影片台词考究,音画迷离,还是有它的魅力在,但绝不是我的菜

3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我是冲着名字看的,结果看了两个多小时的叨逼叨,企图为了理解剧情而倒退找线索或期间不断思索理清线索的,劝你还是放弃吧,导演拍片的时候嗑药了。

35分钟前
  • 小林
  • 还行

凤凰叔是个好演员可是我不喜欢,PTA是个好导演可是我不喜欢,品钦是个好作家可是我不喜欢……==

36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品钦不愧是大师,占星和降灵都懂。片子里说很多吸毒的人,出生时有天海刑的相位(天王星与海王星成90°),实乃行家之论;而当男女主角,问通灵板哪里能搞到毒品时,通灵板竟然给出了卖毒品人的电话号码,果然魔法不能普及,否则这个世界还有何秘密可言。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一个黑色侦探故事,PTA才懒得把这样一个好故事装进侦探电影的类型模板里呢,这样的故事本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唐人街】那类的片子,它反而削弱了这类电影的辨识度和类型属性,放大了它的文学性和时代质感,全知的说了很多画面不演的,把驱动性的情节和配乐减到很低,片子的后劲却更足了。★★★★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8/10。PTA最接近大卫林奇的一次。抽象姿态下是玫瑰窗效果的表现主义色光和前卫的音画交错,还加上邪教、执法腐败、叠和溶啥的我头都晕沉了。用荒诞不经的细节解构一个时代,诸如富翁的色情领带柜、死对头警察狂吞大麻。杰昆的鬼脸、扶墙慢行、蠢笨瞎闹更贴近内心的声音及异化,也间接削弱了角色塑造。

5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8.5/10.典型的豆瓣低分佳片

54分钟前
  • 老Ben蘇
  • 力荐

3.5。PTA导演生涯的意志轨迹就是一个从“让你单看运镜就能知道我牛逼”逐渐过渡到“让你不看运镜都能知道我牛逼”的过程。至于片子本身讲了啥,冒昧套用一下把老师的句式来扯:磕嗨致幻的,究竟是我们的主角、嬉皮士、尼克松美国、70s还是PTA?全选是个好答案。

55分钟前
  • Ocap
  • 还行

ちょっと、健一郎、どーぞ、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はい?はい?はい?

5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简单的故事故弄玄虚2.5小时,就因为是个抽大麻的私家侦探,原声让试映不是那么糟糕。

57分钟前
  • Carf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